恭城瑶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县、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县、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县城距桂林市108公里。恭城瑶族自治县先后获“中国长寿之乡”“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等称号。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个古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0项技艺列入广西“非遗”名录,曾经走出北宋侍御史周渭、广西大学创始人马君武等杰出人物,中考、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桂林市各县前列,被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赞誉“创造了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奇迹”。#广西#
历史沿革
恭城,置县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有待稽考,有志以来,春秋战国时期为百粤地。秦代属桂林郡。西汉武帝时隶苍梧郡,属富川县辖。三国时属东吴国,隶始安郡,属平乐县辖。两晋、南北朝至隋郡县因之,隋末。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自称梁王,始分平乐地,置茶城县(公元618年,古传盛产茶叶,故曰茶城),此为恭城建县之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肖铣,置乐州(平乐),改茶城县为恭城县,隶乐州。贞观八年改乐州为昭州,恭城仍隶之。宋代至清代,均属平乐府,一直称恭城。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桂林道,民国十年(1921年)废除道制,直隶广西省。
1949年12月11日,恭城解放,属平乐专区。1958年撤平乐专区,改属桂林专区(地区)。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原恭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98年桂林市与桂林地区合并,恭城瑶族自治县属桂林市管辖。
行政区划
恭城自有志所戴,全县原分东、北、西三乡。以茶江为界,茶江以东上至龙虎,下至莲花蒲源一片为东乡;茶江以西,上至豸游下至门楼寨和大井塘一片为西乡,西岭以上为上西乡,以下至八岩门楼一片为下西乡;茶江以北自六岭堡至栗木边界(鹅公凸至定岗坳一线以南)为北乡。乡下设团,团下设甲。
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划三乡为五区:中东乡(三门堡至巨塘一片)为第一区;下东乡(山狮角至蒲源包括势江至黄坪一片)为第二区;上东乡(蟠龙至龙虎一片)为第三区;原北乡为第四区;原西乡为第五区。
民国2年(1913年),区下设段。一区10段,二区12段,三区8段,四区12段,五区9段。民
国23年(1934年),将五区划为1镇12乡:一区分为城厢1镇,脉棠、和平2乡;二区分为莲花、势江、东寨3乡;三区分为九板、嘉会2乡;四区分为栗木、观音、常家3乡;五区分为西岭、朝川2乡,乡下设村、甲。
民国26年(1937年)8月原属平乐县兴隆乡之治安村(今古城、渡雷),世平乡之保民(今高洲);保靖(今孟家),化育(今化育、西河),安靖(今满塘、白马)、乐湾等六村划归恭城县所辖,本县划出脉棠乡之天堂坪,同乐上、下村及西岭乡之门楼寨4村与平乐县划来的6村共10村编为西江乡。从此全县为1镇13乡,164村。
1950年将原乡(镇)并为6个区,次年又将三区划分为莲花、势江两个区,增设为7个区。一区辖乐湾、同乐、化有、保靖、治安、江贝6乡及城厢镇;二区辖和平、黄埠、陶庄、路口、脉棠、巨塘、北溪、大江8乡;三区辖莲花、枧头、高塘、东寨、周家、坪岭、兰洞、蒲源8乡;四区辖大林、白羊、太平、秧家、吉山、白燕、苏福、狮子、九龙9乡;五区辖西岭、虎尾、新安、朝川、龙岗、八岩、高桥、新合、东椅、营盘、岛坪、德良12乡;六区辖小营、大合、五福、大枧、六岭、常家、建安、上灌、实乐、泉会、上宅、碛头、观音、狮塘、水滨、上视16乡及栗木镇;七区辖势江、凤岩、杨梅、龙围、黄泥岗、三江、栗田、黄坪8乡。
1952年土改后,原69乡(镇)缩为65乡。即将二区的陶庄乡并入和平乡,三区的蒲源乡并入兰洞乡,四区的吉山乡并入太平乡,五区的高桥乡并入八岩乡,六区的水滨乡并入狮塘乡,而将三区的东寨乡分设崇岭乡。
1955年10月更改各区原以数字排列区名为地名称谓区名:一区为乐湾区,二区为和平区,三区为莲花区,四区为嘉会区,五区为西岭区,六区为栗木区,七区为势江区。
1958年春,撤区并乡,将65乡(镇)并为20乡:城厢、乐湾、和平、脉棠、北洞源、莲花、东寨、势江、三江、嘉会、龙虎、西岭、杨溪、新合、澄江、栗木、大枧、六岭、观音、泉会、下领20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9月1日撤乡并社,全县成立10个人民公社:将原城厢、乐湾2乡(镇)并为城厢公社;和平,脉棠、北洞源3乡并为和平公社;莲花、东寨、势江3乡并为莲花公社;嘉会、龙虎2乡并为嘉会公社;西岭、杨溪、新合3乡并为西岭公社;栗木、大枧、六岭3乡并为栗木公社;三江、澄江、观音、泉会4个山区各乡为1个公社。下领65个生产大队,946个生产队。
1959年,撤泉会公社并入栗木公社,全县共9个公社,生产大队由原65个划为166个,生产队仍保留946个。
1960年新成立茶江、马路桥2公社、全县共11个公社,160个大队,925个生产队。
1961年,又将11个公社划分为茶江,和平、新街、莲花、东寨、势江、黄坪、三江、嘉会、白羊,龙虎、西岭、八岩、杨溪、澄江、六岭、栗木、马路桥、观音19个公社及城厢镇。
1962年下半年,撤销大公社恢复区,设立小公社。将19个公社改为城厢、和平、莲花、势江、三江、嘉会、西岭、澄江、栗木、栗桂、观音11区及城厢、栗木、莲花3镇,110个公社,2345个生产队。
1963年春,撤势江、澄江、果桂3区和莲花镇,并为8区,恢复86乡,辖2358个生产队。
1968年12月撤区,恢复大公社,改小公社为大队。全县有:城厢、和平、莲花、三江、嘉会、西岭、栗木、立新(即观音)8个公社,93个生产大队,2057个生产队。
1980年10月新建恭城镇(乡级),辖县城街道及江贝、西河大队。
1981年立新公社恢复原观音名称。次年11月和平公社更名平安公社。
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农村体制改革,改城厢、平安、嘉会公社为乡、栗木公社为镇,莲花、三江、西岭、观音四个公社为瑶族乡。11月,将全县111个大队改为行政村,其中蒲源分出桑源,黄埠分出细马坪、三新桥,西河分出白马,保安分为满塘,孟家,庄埠分出渡雷,共增6村。原莲花、栗木2镇改为街,新建嘉会街,全县2镇7乡,117个行政村,4个街道,2303个村(居)民小组。
1989年9月,撤销城厢乡并入恭城镇,并将嘉会乡之龙虎、狮子及栗木镇之龙岭、源头共4个村划为龙虎乡。年末,全县辖2个镇7个乡(其中4个瑶族乡)、117个行政村、4个街道委员会、515个村民委员会、2285个村民小组(1489个自然屯、居民点)。
1994年10月,莲花乡撤乡建镇,设莲花镇。
2015年9月14日,嘉会乡撤乡设镇。
2016年9月底,西岭乡完成了“撤乡建镇”并揭牌,改为西岭镇。
2019年7月17日,平安乡撤乡设镇。
2020年恭城瑶族自治县版图总面积2139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4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恭城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45432人。
2022年11月,恭城瑶族自治县下辖恭城镇、栗木镇、莲花镇、嘉会镇、西岭镇、平安镇6个镇和三江乡、观音乡、龙虎乡3个乡,县政府驻恭城镇拱辰西路。
现在全县辖6镇3乡117个行政村,总面积2139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