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泰山,她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泰山石敢当,泰山安四海皆安!东岳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有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泰山风貌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但是泰山之美,亘古不变。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世界珍贵遗产。
那么,过去的泰山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跟现在又有哪些不同呢?
下面这一组泰山黑白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看到这些带有年代感的老照片,你一定会很惊讶:过去的泰山,风光古朴又自然,美得让人心醉!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1、南天门
三十年代,泰山南天门前景象。南天门位于泰山主峰,双峰夹峙地势险要,城楼式建筑气势雄伟。当时的南天门,墙壁斑驳,门前环境也和现在不太一样。有游客乘轿子上下山,那时候不收门票,游客稀少。
2、碧霞元君祠
这是位于泰山极顶南侧的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该祠依山势修建,规模宏大,由12座大型殿宇组成。在道教宫观中极具代表性。
3、岱宗坊
30年代,岱宗坊前景象。岱宗坊,位于岱庙北边,是一座三间四柱石牌坊。该坊为明嘉靖年间建,它也是登泰山的起点、第一座坊。坊前左右立有《重修泰山上谕碑》和《泰山记碑》。
4、上山的游客
二三十年代的泰山,游客还不是很多。因为山路陡峭,一些女性游客会乘坐轿子上山。照片中,几名轿夫抬着简易轿子沿着台阶向上攀登。也有人坐在路边的台子上休息。
5、下山的轿子
两名下山的女子,她们乘坐的就是轿子。这些轿夫常年在山上抬轿,练就了非凡的脚力,在山路上如履平地,身上的肌肉十分发达。轿夫的工作很辛苦,他们挣得也是辛苦钱。
6、一天门
这是二三十年代泰山一天门前景象。当时的一天门附近,还有不少屋舍。游客们有的步行通过一天门,有的则乘坐轿子。现在的一天门附近早已没有了房子,牌坊看起来也更高大壮观了。
7、中天门
中天门是登泰山时东、西两条路的交汇点。该石牌坊建于清代,过去石坊的题额不是中天门,而是“伏虎庙”。当时的中天门附近,有不少鼓建筑,几名轿夫在等待载客。
8、十八盘
这就是泰山十八盘,听名字就让人腿软。它从对松山谷底一直到南天门,1600多个台阶,是登泰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当时的十八盘只有几个游客,两侧山峰陡峭怪石林立,十分壮观。
9、狮子峰
二三十年代,泰山狮子峰雄姿。狮子峰位于泰山扇子崖东北边,山峰背靠苍茫云海,山梁高低起伏,怪石嶙峋,给人一种亘古的粗犷之美。远处,云海升腾,犹如仙境。
10、唐玄宗泰山记铭
在一块陡峭的崖壁上,有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千字铭文《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照片中,有工人搭起脚手架,用宣纸在崖壁上拓印铭文。
11、万仙楼
这座建筑叫万仙楼,又名望仙楼,位于泰山中麓红门宫北面,始建于明万历48年(1620年)。它是一座跨道门楼,为清代建筑风格。当时的万仙楼前,看不到游客,太安静了!
12、古登封台
二三十年代,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前的古登封台。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据清光绪年间《泰安县志》载:“古登封台在岳极巅,为七十二君封台,台右有碣,题此四字。”
13、云步桥
这是90年前的泰山云步桥。云步桥历史悠久,究竟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云步桥横跨在泮河之上,桥长20余米,宽约6米。云步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美的雕刻和装饰。
14、仙云楼
二三十年代,泰山仙云楼前景象。该楼是登临泰山途中一座跨道城楼。城楼高大壮观,城门前有轿夫抬着游客上山。
15、玉皇顶
这是当时的泰山玉皇顶,跟现在不一样。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面,是泰山的主峰之巅。玉皇顶殿前有“极顶石”,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16、轿夫和小贩
二三十年代,在登泰山途中,一条街道的两侧,有不少轿夫在路边等待载客。这里是上山的必经之路,客流量大,也吸引了一些小贩在这这里摆地摊。
17、爱身崖
爱身崖,是一座三面陡峭的悬崖,又名舍身崖。该崖位于日观峰南面。古时常有人祈愿,为显其诚心,舍身跳崖。崖上有一块巨石,上书"瞻鲁台",又称幡杆石。
18、五大夫松
二三十年代,泰山五大夫松树前景象。它是泰山唯一受帝王(秦始皇)封赠的植物。清代种植了五棵松树,历经风雨,最终只剩下了照片中这两棵松树。五大夫松,也叫"秦松","秦松挺秀"为泰安八景之一。
19、回马岭
一名游客乘坐轿子从回马岭牌坊下经过。关于回马岭,有很多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因此留下了"回马岭"这个名字。
20、无字碑
在泰山玉皇顶山门前,矗立着一座无字碑。碑高6米,上面没有雕刻一个字,究竟是何人所立,已无法考证。当时的无字碑上,书写着具有年代感的标语。后面山门上题额五个字“勅修玉皇顶”。
21、对松山
对松山,位于泰山十八盘入口处不远的地方。两侧是山峰,中间峡谷地带有一条山路。两侧山峰上,生长着茂密的松树,相向生长非常奇特,因此得名对松山。
22、泰山挑夫
山路上,走来几名男子,他们正挑着货物往山上送,他们是这里的挑夫。他们戴着斗笠,扛着沉重的货物,在山路上健步如飞,如履平地。很多游客见了,自愧不如。
23、经石峪
二三十年代,几名男子正在经石峪的岩石上拓字。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隶书《金刚经》,有2500多个字。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故俗称"晒经石"。
24、敲瓮的僧人
二三十年代,在泰山一座寺庙里,凡是有人在香案前祈福,这名僧人就用木槌敲击一下铁瓮,发出浑厚的回声。看到有人对他拍照,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25、泰山民居
这是位于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村里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建的,顶上覆盖着茅草。一个小孩站在石头院墙边,好奇地看着对他拍照的摄影师。
写在最后:回看二三十年代泰山老照片,每一处景观都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的泰山,古朴又自然,没有什么游客。现在的泰山,风光更加壮美,游客众多。那你是喜欢过去的泰山,还是现在的泰山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