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河北到底哪里美##秋游河北悦山河##多彩旅行·畅游河北#
近日,小马宝莉舞台剧《友谊的皇冠》在廊坊壹佰剧院开演,孩子们与家长的热情高涨。这正是壹佰剧院全力打造“壹佰·偶视界”项目的生动呈现。
国内首家偶剧博物馆:穿越千年偶剧时光
踏入700平方米的壹佰偶剧博物馆,就像走进一个奇幻的偶剧世界。作为国内首家以偶剧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它用丰富多样的展示,讲述着偶剧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能看到偶剧从秦汉至今的发展历程,了解传统偶剧五大分类、中西方偶剧差异,感受偶剧艺术的多彩魅力。”壹佰剧院总经理于爱琴介绍。
博物馆序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健权创作的生旦净末丑雕塑颇具艺术气息,其雕塑曾获钱绍武学术金奖。
走进偶剧的起源与发展展区,仿佛翻开一部厚重史书。战国巧匠偃师向周穆王敬献的木偶人,能歌善舞还会抛媚眼,由此拉开了偶剧序幕。偶剧“兴于汉,盛于唐”,历经南北朝形成“郭秃”角色、隋唐五代流传国外、宋元有完整故事和音乐体系、明代与戏曲结合、清代宫廷民间分化、民国“肩担戏”流行及改良,发展至今。
我市历史爱好者杜景辉参观后感慨:“没想到偶剧历史这么悠久,每个阶段都和当时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真有意思!”
在偶剧分类展区,传统与现代交织。布袋木偶剧偶身小巧,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尤天相手工制作的展品工序复杂。一位工作人员现场示范讲解,手指灵活舞动,木偶随之灵动,“布袋戏清朝时在京津冀流行,现在南方尤其台湾地区盛行,直到现在,霹雳布袋戏在B站很火。”市民杨焕引现场体验后说:“太神奇了,小木偶在手指间能做这么多动作,像有生命一样。”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俊翔的提线木偶剧展品内部结构类似人体构造,令人赞叹。杖头木偶剧的穆桂英木偶出自传承人戴荣华之手,头部用传统纸脱胎非遗工艺,眼睛嘴巴可动,手能拿刀枪。演员示范表演技巧时介绍:“杖头木偶由命杆和两根手扦组成,俗称‘三根棍’,演员靠操控展现动作。”
铁枝木偶剧主要流行于粤东潮汕和福建闽南地区,表演方式独特。从民间艺人处收来的20世纪80年代演出用木偶,其制作技艺更是融合了多项传统非遗工艺。体验者张伟说:“以前没听说过,一试才发现打开了新艺术大门。”
皮影戏是国人熟悉的偶剧形态。廊坊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永跃的作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乏创新元素,“皮影戏讲究手眼协调,轻轻一拉,人物就活灵活现。”孩子们围在一旁,争着尝试。
博物馆还展示了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等曾辉煌一时的偶剧形式,以及多样的西方偶剧。在艺术特色和价值展区,观众深刻感受到偶剧表演多元且富有想象力,能完成真人演员难以完成的动作。
十二生肖主题剧场:
打造系列微短剧,创新产业运营
走出偶剧博物馆,目光投向规划6000平方米的十二生肖主题剧场。这里设置了十二个小剧场和一个专业演播厅。
“我们正打造十二生肖主题剧场,围绕‘猫说十二生肖’故事,以‘张看戏’为IP推出系列微短剧。”于爱琴介绍,他们将联动剧院、影城、文化馆、艺术酒店等,构建“文商体旅健”融合新业态,打造专业演播厅,联动大剧场,创新研学路径,打通线上线下运营,优化产业闭环,从物理空间向消费产业升级。
在主题剧场规划展示区,于爱琴说:“我们充分利用各类平台,线下演出,线上推广微短剧,最大限度吸引观众。结合研学,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偶剧文化,多维度推动产业发展。”
“偶拾巷”潮流街区同样备受关注。这里聚焦亲子家庭及青年群体,采用“街区”化商业空间,打造“主题IP场景+新消费业态”的“微商业”模式。
通过“张看戏”IP引领内容和体验创新,营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的消费场景和社交去处。特色文创店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结合偶剧元素推出文创产品,像‘张看戏’钥匙扣,很受年轻人欢迎。”
文旅融合新探索:服务本地,吸引外地游客
在廊坊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首选目的地”的背景下,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打造“壹佰·偶视界”,通过空间场景化、品牌主理人化、运营演绎化、体验IP化,打造廊坊特色城市文化休闲目的地。
北京游客刘景伟表示:“我专门冲着偶剧文化来,没想到除了精彩展览,还有这么多有趣项目,不虚此行,以后还会带朋友来。”从偶剧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到十二生肖主题剧场的创新演绎,再到“偶拾巷”的消费体验,“壹佰·偶视界”正以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感受偶剧文化,开启精彩文化之旅,成为廊坊乃至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