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娃爸没有时间带我们出去玩,周末两天我和孩子都只是在家附近转悠。
星期天下午,我特别地不想回家,我很想出去转转走走,散散心。
但孩子脚崴到了,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我不放心,所以只是下楼走了几圈就回来了。
压抑、闷闷不乐的心情随走在绿化相对较好的小区里,慢慢变得轻松一些,但又始终觉得不够。
第二天星期一,娃上学后,我吃完早餐就立刻蹬着我的自行车,去家附近的湿地公园转了转。
原本紧绷着的情绪,从进到公园,穿梭在绿树成荫的大道上,看到碧绿的湖水和在空中盘旋的白鹭,整个人的心情就放松了下来,郁闷纠结的情绪都散开了。
在绕着公园骑了几圈后,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灵得到了绿色世界的滋养,整个身心都轻盈了起来。
在公园待了两个小时,回到家后的一个星期,整个人都是开心、充满能力,积极向上的。
这周娃爸又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了,我们娘俩无人陪玩,我就约了邻居和她儿子一起去湿地公园玩,爬爬山、散散步、看看风景,上周那种压抑的情绪就没有了。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我们,每天工作、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眼里的风景也都是钢筋水泥,鲜有茂密森林。
生活与工作把我们挤压在砖块堆积的正方形盒子里,被逼活成了“室内动物”。
当我们与大自然隔绝后,生活会不断地把我们的活力耗尽,如果不去及时补充能量,长久下去,人必定会生病。
怎么去补充能量?很简单,就是每周周末逼自己走出去,去草地上坐坐,去大树下深呼吸,去森林里踩踩落叶,去湖边吹吹风,大自然会温柔地拥抱你,给你充电,赋予你能量去面对下一周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一样的感受,累了去公园里散个步、深呼吸,看看森林、聆听鸟鸣,身心就得到了放松,疲惫感会渐渐消散——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自然的魔力。
科学家称这是“森林浴”,在日本,这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健康的实践。
研究表明,仅在森林中漫步20分钟,就能显著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
心跳会慢慢放缓,血压会趋于平稳,混乱的思绪会被大自然温柔的手给慢慢抚平,注意力和创造力却会悄悄提升。
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大小动物们要依托森林才能存活,我们人类也一样需要大自然的滋养才能保持状态。
那些从树上飘落在肩头落叶,那些透过叶子缝隙洒在地上的光斑,那凉爽柔软抚摸你脸庞的微风,都是自然赠予的“能量包”,默默填满我们被生活掏空的行囊。
动物离不开森林,是本能;人离不开自然,是天性。
想起小时候的我们是不是总喜欢爬树、玩泥巴,喜欢追逐蝴蝶、抓螃蟹,喜欢在草地上打滚、大笑,那时候的快乐简单又纯粹。
长大后,生活压弯了我们的腰,困住了我们的心,也禁锢了这一天性。
但活得快乐的人,必定是喜欢大自然,喜欢森林,热爱旅行的人。
他们累了便可以投身自然,把生活归还给大自然,让大自然给予新的能量。
就像撒娇的孩子有糖吃,喜欢大自然,每周走出去,亲近大自然的人必定能吃到更多补充能量的糖。
想想那哗啦啦的溪流声,那碧绿的波光粼粼的水面,郁郁葱葱的森林,简直是世间最好吃的糖,它能抚平一切烦躁,赶走一身疲惫。
西塞罗说:“自然是治愈心灵的良药。”
很多人觉得休息就是躺在家里刷手机、打游戏、看电视,但这样的“休息”只会让身心更疲惫。
真正的休息,是让身心回归自然,回到最舒适的环境里。
不需要每周都长途跋涉去旅行,去家附近公园、绿地,晒个太阳、吹个风,看看云舒云卷就是治愈我们的良药。
不要总说没时间,每周抽半天或者两个小时,放下手机,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森林里,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在森林里发发呆。
这些简单的、无用的行为,就能让我们暂时脱离生活的琐碎,放下烦恼,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让能量再次满格。
只要保持每周走出去,可以是周末或许其他时间,去亲近大自然。
不用逼自己成为登山爱好者,不用追求打卡网红景点,按照自己的喜好、节奏去亲近自然即可。
慢慢地,你会发现生活再悄悄变好——睡眠变好了,心情变顺了,连工作时的思路都清晰了许多。
大自然从不索取,却又那般慷慨,总以绿意、清风、鸟鸣赶走我们的疲惫,抚平我们的心灵。
生活不该只有钢筋水泥的冰冷,更该有草木生长的温度。
这个周末就走出家门吧,把自己交给自然,去拥抱大树,它会给你的电充得满满的。
毕竟,人这一辈子,既要低头赶路,也要抬头看景,而最治愈的风景,永远在自然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