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贵阳市民周琪带着外地朋友穿过雕刻的古铜色“青云门”,来到了贵阳“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南明区青云路步行街,走入街边一侧的周记留一手烤鱼店内,周琪熟练地点了份招牌烤鱼。
“这家烤鱼我以前常来吃,那时这里全是夜市摊。现在环境整洁了,老味道没变,还能顺道逛逛文创市集。”

青云路,这个名字承载着贵阳几代人的温情记忆。自20世纪80年代起,64户经营户支起夜市地摊,炭火炉灶间升腾起了贵阳早期的市井烟火。历经30多年风雨,这条700多米长的美食街区发展成为百余家特色商户与300多个摊位共同织就的贵阳人记忆中的“深夜食堂”。
2020年,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南明区将青云路夜市300余个摊位全面进行了“退街入室”。2021年,为扎实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南明区启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对青云路及周边道路(街巷)商业业态、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

“立项之初,我们就明确要打造贵阳人自己的步行街,既要有本土基因,又要满足年轻群体的多元需求。”贵州箐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刘涵介绍,青云路步行街分层分区布局零售文创、夜市、餐饮娱乐、酒店办公生活配套等业态。
2022年1月20日,青云路步行街正式开街。提升改造后的青云路步行街起于遵义路,止于环南巷,全长1020米,历时两年完成改造。作为提升改造中重点打造的地标性消费新场景,原贵阳针织厂厂区升级改造成了“青云市集”,着力打造创新旅游消费空间。

漫步于青云市集,一店一特色,一步一风景。马尾绣坊内,银针翻飞间,图案定格于布帛;文创工坊里,结合传统民族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挂饰、手机壳等物件琳琅满目。
在“雀亦”文创生活集合店内,瑶浴药包化作锦囊香囊,木姜子冷萃成“黔山秘境”香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体验购买。“我们的产品结合贵州本地民族特色和现代工艺,致力于把深藏大山的文化符号,变成可穿戴的生活美学。”雀亦门店青云店店长顺顺介绍。

在社交平台上,这条全长1020米的街区因“烟火与潮流的碰撞”成为不少游客抵筑的首选打卡地。数据显示,青云路步行街自开街以来,累计销售额19.33亿元,累计客流5371万人次。
“青云路步行街的出圈,本质是与本土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刘涵坦言,街区运营始终遵循“先服务市民,再迎接游客”的逻辑,当本地人把这里当作日常休闲客厅,游客自然能感受真实的城市温度。

夜晚11点的青云市集依然灯火辉煌,带着一缕幸福的疲倦,游客们坐在蜡染小店前,看着路上人潮如行云,伴满目溢彩流光。“青云不是一个地方,青云在你的心上。”一位苗族姑娘在直播间里笑着扬起手,指间染布的蓝靛划过一道幽蓝的浮光,激起线上数千观众对贵州的向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欣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