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随新
随着“户外热”持续升温,一些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标榜“小众”“出片”的徒步打卡点,吸引不少人前往。甚至有机构称“零经验也可以”“交钱就能带上山”。而这些所谓景点多数未经商业开发,属于驴友和游客们自行发掘的“野景点”。壮美风光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当探险变成“拿钱买险”,这样的“户外热”,早已偏离了探索自然的初心,更触碰了安全与法律的红线。(10月20日《法治日报》)
社交平台上,“宝藏打卡点”“冷门仙境”等标签成了“野景点”吸引驴友和游客的宣传光环。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未经开发的“野路”,脚下是坑洼碎石,身旁是悬崖峭壁,可能连最基本的防护栏、安保人员都没有。这份对“新鲜景点”的盲目追逐,让他们把安全意识完全抛之脑后。
不靠谱的组织者,也是把他们推向险境的“推手”。“交钱就能带上山”,这句话听着简单,背后却是对生命的极度不负责。那些所谓的组织者不管参与者有没有户外经验,不顾未开发区域存在的迷路、山洪、野生动物侵袭风险,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应急方案都没有,只把“拉人头收钱”当成唯一目标。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境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尽管事故总数较2023年下降21.2%,但风险隐患依然突出。
近年来,户外组织如井喷般涌现,但不少机构未经注册,领队缺乏系统培训,且许多人只是为追求刺激、打卡网红点,普遍缺乏户外专业知识和风险应对能力,这些都为户外运动埋下安全隐患。
要管住这份“疯狂”,不能只靠事后救援,更要提前筑牢安全防线。社交平台不能只赚流量,不担责任,其弹出的安全提示更不能沦为走过场;对那些鼓吹危险路线、招募违规探险的信息,必须重拳整治,该下架的下架,该处罚的处罚;监管部门要加强网络巡查与实地管控,对违规开凿山路、违规组织的行为严查重处,让侥幸者付出代价。
户外探险的意义,在于感受自然的神奇,在于挑战自我的勇气,而不是用生命去换一张“网红照片”。别让“交钱就能上山”的儿戏继续上演,别让壮美的自然之地变成伤心地。每个想要走进自然的人,都该多一分理性——户外探险不是冒险,更不是玩命,无视风险的任性,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险境。
唯有监管不缺位、平台不纵容、个人不任性,才能让探索的脚步走得更稳、更远,让每一次出发,都能平安归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