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正从多维度赋能文旅,让“诗与远方”有了更丰富的表达,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2025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文旅市场交出了8.88亿人次出游、超8090亿元消费的亮眼答卷。神州大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城乡经济因“烟火气”而愈加繁荣,科技的光影也正以灵动姿态融入文旅场景,勾勒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新图景。
文物数字化重构历史对话场景,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这个假期,西安博物院推出的《西博宝藏》数字艺术项目引发参观热潮,游客通过手势互动便能唤醒千年编钟的乐声,三彩腾空马从展柜中“跃出”落入掌心,鎏金走龙在虚拟山水间灵动飞腾。这种数字化场域技术打破了文物与观众的物理隔阂,使静态展品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12K超清光影加持的VR体验区让游客“一步入画”,唐墓壁画《马球图》中的市井喧嚣与宫廷华美扑面而来,“00后”游客直言“仿佛真的穿越回大唐”。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的Rokid AR眼镜导览服务更具突破性,通过空间识别与SLAM定位技术,让万年前的炭化稻米重现生机,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在实体展厅中精准“运转”,使年轻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增加1.5小时。

@新华社
场景沉浸化打造虚实融合生态,让景观表达更富张力。科技不仅唤醒了文物,更让自然与人文景观完成了从“观赏”到“参与”的蜕变。重庆巫山“三峡之光”以崖壁为幕,激光与全息投影将神女传说娓娓道来,使江面夜色成为“可阅读的艺术”;广东潮州广济桥的夜间非遗文化秀中,灯光勾勒古桥轮廓,潮乐与工夫茶香的数字化调度,让千年古桥变身可品可玩的活态空间。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则上演了海陆空联动的科技盛宴,超600台无人机编队变幻出鲸鲨、企鹅等造型,配合无人船与360度烟花效果,构建起沉浸式光影秀,成为家庭游客的必选项目。就连上海徐汇滨江的百年水泥厂“大砼仓”,也通过光影与音乐改造成为“赛博建筑”,工业遗产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新华社
数智化服务构建高效运营体系,让旅游体验更趋品质。当技术优化前端体验的同时,后端的智慧管理正成为保障假期文旅品质的关键支撑。丽江古城的“智慧大脑”在假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时监测各街巷人流,提前预判拥挤点并通过智能广播引导游客避堵,配合指路机器人与5G无人机巡护,实现了热闹与安心的平衡。沈阳棋盘山景区的智慧票务系统让购票、验票速度大幅度提升,游客仅凭手机或身份证即可快速入园,彻底破解了排队痛点。甘肃陇南的“乐游武都”小程序更实现了全周期服务覆盖,从游前规划、酒店预订到游中导航、游后反馈,一部手机即可满足所有需求,成为“数智化服务+在地文化”融合的典范。

@新华社
从元梦大世界的3000平方公里元宇宙生态,到上海博物馆《封神前传》VR大电影的历史还原,科技赋能文旅的边界仍在不断拓展。科技赋能文旅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技术-文化-人”的深度协同。当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语言”、体验优化的“工具箱”、运营管理的“智慧脑”,文旅经济便能够获得跨越周期的持久活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