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洛东龙山夏代玉牙璋到商於古道的商贸遗存,从周秦汉唐的文明积淀到丝路驼铃的悠远回响……作为国内首座全面展示秦岭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综合性博物馆,秦岭博物馆以其造型独特的外观、庞大的展陈体系成为陕西又一处文化地标。
该馆位于商洛市区西大门,背依金凤山、面向丹江水,总建筑面积4.4万㎡,以“山水玉璋”为基本造型,山水指的是秦岭的自然风光,玉璋指的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夏代玉牙璋。
1997年出土于商州东龙山遗址的夏代玉牙璋长27.8厘米,器身分为射、身、柄、扉牙四部分,扉牙造型接近龙首侧面,是夏代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图源:三秦都市报)
春节期间该馆吸引观众突破10万人次。这座新开博物馆有什么看点?
步入秦岭博物馆大厅中央,38米高的“酒尊”造型建筑特别醒目,取形于甲骨文的“商”字,馆内常设展览设在四楼到六楼,四五楼是核心展览“和合南北 泽被天下——中国秦岭文化展”,六楼为商洛历史文化展和革命记忆展。馆内共展出1500余件(套)与秦岭相关的展品。
“中国秦岭文化展”展览分为“山水秦岭 中央山脉”“厚重秦岭 中华祖脉”“守护秦岭 永续根脉”三个单元,从秦岭的崛起、惠泽南北命脉、基因宝库,到远古足迹、人文始祖、中华一统、多彩文化,再到保护行动、科技赋能,重点展示秦岭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保护成效,凸显秦岭中华民族祖脉的重要地位。
1
中央山脉 护佑文明
数十亿年前,秦岭在这片大地上初露峥嵘,沧海桑田间,它逶迤挺拔、绵延千里。在秦岭的庇佑下,各种生灵繁衍进化,为生命宝库留存基因密码,秦岭与地球同频共振,与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
在中国的各种古籍中,最初提及秦岭的是“南山”,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而后,在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中“于是睎(xī)秦岭,睋(é)北阜(fù),挟酆(fēng)灞,据龙首。”第一次出现了“秦岭”这个名字。
第一单元“山水秦岭 中央山脉”,主要通过视频和图版、实物从自然地理角度来了解秦岭的地质演化、自然风貌、矿产、动植物资源以及秦岭作为中国之中,界分南北、润泽天下相关知识。
根据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可以将秦岭由西向东分为10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标识,分别是秦岭门、陕甘岭、玉皇山、太白山、地肺山、终南山、骊山、大商山、太华山、伏牛山(嵩山)。
天水南部的齐寿山和朱圉山形成的巨大豁口,犹如打开秦岭的一扇大门,形成神秘的天水走廊,秦人先祖在这里牧马天下;陕甘岭是陕甘交界地带的大秦岭,东段在宝鸡,西段在天水,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大散关、陇山就在此处;玉皇山分出汉江与嘉陵江,以西为嘉陵江流域,以东是汉江流域,也是中国最大的山顶凹陷的天坦群落所在;太白山以3771.2米的海拔成为秦岭最高峰,是秦岭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地肺山是秦岭深处的天然动植物乐园;终南山是隐居圣地,是哺育护佑千年帝都的生态院落;骊山是八千年中华典藏,烽火戏诸侯、鸿门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此,排列着多个帝王沉睡的千古帝陵和兵马俑军阵;大商山分出丹江与洛河,是连接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的大走廊,商於古道见证了商鞅封邑、秦楚争锋、始皇东巡、四皓隐居、刘邦入关,武关成为了守护渭河平原这块帝王之洲的关中四关之一;太华山是中华文明的华表,华族、华胥、华夏、中华,“华”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形成了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华廊道”;伏牛山(嵩山)是秦岭为中原大地塑造的屏障与支撑,秦岭淮河一线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南北分界线,中岳嵩山以自身为轴护佑了夏商周等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图源:三秦都市报
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明围绕着秦岭徐徐展开……
2
华族肇始 文脉千秋
从位于西安蓝田的华胥陵,到甘肃天水的伏羲庙,再到宝鸡天台山的炎帝陵和延安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众多遗迹神话记载着中华先祖的远古记忆和创世传说,也印证了秦岭山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展示秦岭六省一市(青海、甘肃、四川、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域内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以及秦岭古道雄关、商埠(bù)古镇、水运仓储和中华核心思想、宗教、技艺、艺术审美等,便是第二部分“厚重秦岭 中华祖脉”重点展示的内容。对文物感兴趣的观众,千万别错过这部分。
秦岭域内分布有200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人、重庆巫山人、10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陕西洛南人、50万年前的河南南召人以及3万年前的陕西南郑疥疙洞人等。展品公王岭蓝田人化石和陈家窝蓝田人化石,说明那时陕西关中地区的气候温暖而湿润,适于人类生存,古人类在这里不间断地繁衍生息,而巫山人牙齿化石则表明秦岭南麓巫山地区早在200万年前就已经有了早期直立人的存在。
此板块展示了洛南旧石器地点群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遗址,即夜塬遗址和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夜塬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包括石斧、石球、砍砸器、刮削器等实证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
新石器时代是从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开始,人类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陶器制造业,过上了定居生活,是人类通向文明社会的共同起点。秦岭域内的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典型文化在秦岭地区遗址数量众多、时间跨度久远、覆盖面积广阔,形成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展板配合典型器物的展示,让观众一目了然感知到各个文化之间的传承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改进的过程。
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的仰韶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栖息在黄河流域的华族因花卉图案而得名,而华山则由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庙底沟陶器上的花卉图案也被称之为仰韶之“花”和“华夏”的来源。
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代表,距今约5000-4000年。秦岭域内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和湖北等地,城邑林立,点亮了早期国家起源的曙光,典型遗址有案板遗址、米家崖遗址、太平遗址、石家河遗址。
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出土了一件祖先发明的专用于去壳的器物“刻槽盆”,对研究史前农业饮食文化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龙山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多个古国联盟形成了以“夏”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国。秦岭地区的东龙山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关键遗址,位于商洛市商州区东郊的丹江北岸,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周5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被誉为“断代标尺”。展柜中展示了不同时期文化层出土的动物骨骼遗骸,也能看到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尤其是“寓礼于器”的夏代玉璧群。
商代文化遗址有西安老牛坡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城固宝山遗址等出土了许多城洋青铜器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典型文物相似的青铜面具等特色文物,均在该馆有所展出。
3
中华一统 帝都繁盛
夏商之后,华夏先民在秦岭掀开文明的首页,这片丰饶的土地继而又为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更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周秦汉唐盛世辉煌在这里次第上演。
何尊、墙盘、逨盘、折觥等文物或文物复制品的展示,对于还原西周王室变迁和贵族家族发展等诸多细节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此外有两件东周时期的钮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标志。
继周人之后,秦人沿秦岭北麓向东而来。倚靠着秦岭的屏障与馈赠,历经“九都八迁”,公元前221年,秦人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国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后续两千多年的政权治理体系。
墙面展柜展示了秦代的建筑构件,尤其是常用于门窗、家具等结构连接处的鎏金合页等铜铁构件,外表用鎏金镀层装饰,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技艺精湛;跪射俑(复制品)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是秦人尚武、以耕战立国的象征。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由秦岭南麓进入关中,展厅中央的四折屏影像装置凸显了秦岭对周秦汉唐辉煌盛世的支撑和滋养。
独立展柜展出的上林苑铜鉴出土于西汉上林苑遗址中,既可以用于影照镜鉴,也可以在鉴内盛冰放入宫室内消暑降温;汉代生活用具、动物俑以及人物俑阵等文物的展出,印证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典型器物胡人俑和唐三彩便是唐代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见证,尤其是独立展柜展出的三彩骆驼俑是唐代手工业杰出成就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
纵横秦岭 道通古今
秦岭古道四通八达、控扼天下,也有“九州之险”称号,历代先民在秦岭的崇山峻岭间凿山为路、架设栈道,修筑出密集而复杂的古道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商贸、地理价值,古道上演绎的传奇故事,甚至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有名的如陈仓道、祁山道、荔枝道;栈道的修建成为克服自然障碍、连接各地的重要手段,褒斜道、武关道、金牛道、荔枝道等饱含历史故事,如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六出祁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古道中栈道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秦岭古道不仅是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也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在古道的险要之地设置关隘,就可以控制交通要道,增强军事防御和交通管制能力。以关中地区为例,历史上在周边大概兴建了47座关隘,最有名的如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被称为“秦之四塞,关中四关”,它们占据咽喉之地,攻守兼备,是拒敌于外的天堑门户。
随着道路的开通,古道上的商贾行人络绎不绝,他们携带着各地的特产,交换物资、沟通文化,使秦岭古道成为经济贸易的纽带。为了保障信息和物资的快速传递,在沿线设置了众多驿站,驿站会馆如武昌会馆、山陕会馆、湖广会馆等;商贸古镇如葛牌古镇、蜀河古镇、青木川古镇等,以山阳漫川关古镇为原型复原的场景漫川关古镇双戏楼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秦岭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关中文化、河湟文化、河洛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各具特色,既多彩多姿又同气连理,展现出大秦岭地域体系中的多元文化魅力。
作为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的摇篮,秦岭一直都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核心地区所在。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儒学在这里跻身庙堂,道教在这里发源兴起,佛教在这里祖庭遍布,儒释道等宗教和哲学思想在这里起源发展;老子在楼观台传道,道教文化催生了以简单朴素、内心平和为避世目标的隐逸文化,代表人物如商山四皓、张良、孙思邈、王维等。正是这样一个三足鼎立之地,构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
在展馆中,展示的“石门十三品”是位于汉中褒斜道石门隧道附近的摩崖石刻珍品,镌刻在石门隧道的内外壁及其南北山崖之上,共十三方,时间跨度从东汉到南宋时期,绵延1900多年。在这批摩崖石刻中,汉代石刻有八块,为国内仅存。
大秦岭的生态意义不仅在于涵养水、保护水,还在于科学调水、用水,“一江清水供京津”极大地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秦岭作为我国的“中央公园”“中央水塔”“中央绿岛”“中央空调”,保护秦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守望。
最后一个单元着重讲述秦岭的保护工作。随着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新科技为自然保护赋能,秦岭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形成了六大生态圈,生态资源共荣共生;六省一市共建立了众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天然林和湿地面积不断扩大。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守护秦岭、践行21世纪秦岭观,把秦岭地区建成践行“两山理论”的先行示范区,“让世界在秦岭看见美丽中国”,以美丽中国推动美丽世界建设,以更大的魄力、更开阔的胸怀,推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悉心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上这座不朽的“秦岭”。
此外,在秦岭博物馆商洛历史文化展厅,展出1953年发现于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的红陶人头壶(复制品),迷人的微笑吸引观众围观打卡。一楼和四楼的文创区,可爱精致的文创产品极具秦岭文化特色,满足了观众对文化消费的多元需求。
正如秦岭博物馆馆长雷新锋所说,博物馆建成全面正式开放后,将成为商洛市新的文化地标。博物馆与商鞅广场、科技馆联动,形成博物馆+文化广场+非遗体验综合体,兼具展览、休闲、演出功能,夜间还可化身灯光秀场与艺术幕布。通过建筑群的中轴线设计,串联商鞅封邑遗址、商於古道等历史符号,重塑城市文化记忆。
来源:文物陕西图片来源:秦岭博物馆
-- END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