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进
2021年7月,日照市莒县文旅新地标——莒国古城开门迎客。古城北门——拱辰门上方矗立一座城楼,朝北的一面悬一横匾“青徐天键”,朝南的一面则是“海岱雄风”。由于古城游览路线是由北向南,因此“青徐天键”是古城留给八方游客的第一印象。
莒国古城
“海岱雄风”四字,相信对山东稍有了解的人即知其含义,岱者泰山也。但要理解“青徐天键”,游客就需要更深一些的史地知识了。键者,锁钥也,天键形容的是通江达海、辐射八方的战略要地。青、徐则指大禹治水、分划九州时的青州与徐州。《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浮于汶,达于济。”“海、岱及淮惟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具体地说,青州与徐州以山东的脊梁——泰沂山脉为界,往北到渤海之滨为青州,大约囊括今天省会济南的黄河以南辖区,以及淄、潍、青、烟、威等市。往南到淮河为徐州,山东境内包含济宁、枣庄、临沂与日照。显然,“青徐天键”意在说明莒地是连接青州与徐州的锁钥。地方志记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莒州知州覃志京捐出官俸,扩建州署,并在门前竖立一座牌坊,题曰“青徐天键”,此即“青徐天键”匾的由来。
然而,仔细观察历史地图,无论先秦时代雄踞一方的莒国,还是后世的莒州、莒县,其辖境大都位于泰沂山脉以南,只有最北面的东莞乡(即汉代著名的东莞郡郡治)进入了沂山腹地,是潍河流域与沂沭河流域的分水岭。雍正《莒州志》云:“青州之域十一,徐州之域十九。”这样看,“青徐天键”是否有些名不副实呢?
笔者认为,覃知州挥毫写下“青徐天键”时,考虑的或许不是莒州的地理位置,而是明清两代莒州的人口构成和商路网络。地方志记载,元朝末年,以莒州为中心的鲁东南地区陷入战乱,民众星散。明朝建立后,外地移民重构了莒州的人口版图。后来直到清末、民国,莒州都比较安定,未再发生大规模的民众迁徙,因此许多莒州族谱均以明初或明中叶为家族史的源头。著名社会史学者、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考察了196份莒州族谱,其中146份明确记载始祖系明代由外地迁莒。考察他们的迁出地,最多的是苏北,有68份,其中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一地便占了62份,以至于许多族谱记载老家位于“海州云台山当路村”、“海州东海县十八村”等,堪比闻名全国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记忆。其次便是省内的青州、登州、莱州三府,相当于今日的鲁中及胶东半岛地区,共47份。显然,根据《尚书·禹贡》,海州属古徐州,青、登、莱三府属古青州,两地的人口与文化就这样在莒州交汇,塑造了全新的莒文化。并且明清两代的莒州辖地甚广,包括今天的莒县与莒南县全境,以及五莲、诸城的一小部分,正好南接海州府,北接青州府的安丘、临朐诸县,移民落脚相对便捷。水沟坡曹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明初由海州迁徙到诸城、安丘一带,复于景泰年间(1450-1457)折回,最终落脚莒州,至民国已传十七世。双凤山管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原籍胶东,两宋之际迁往海州,洪武时又至莒州,后在莒州分为八大支,修宗祠、置祭田,俨然一方巨族。可见在明代的移民大潮中,莒州是连通青、徐两地的要道与枢纽。
另一方面,鲁东南地区自古虽不以商贸闻名,但也有一些商路通往日照、海州等沿海地区,以及鲁西南、苏北的运河码头。最主要的商路叫“潍台路”,自潍县(今潍坊市区)始,先向南至诸城,复折向西南,由东北——西南方向贯穿莒州,直达沂州府(今临沂市区);复折向西,经兰陵、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最终抵达运河大码头台儿庄,全程约350公里。这条商路大约形成于清初(台儿庄于明万历年间形成码头),是南北货物先经运河、再销往鲁东南乃至胶东的唯一通道。1926年潍台路大修,将其扩建为汽车道。后来,潍台路延伸到徐州,称“潍徐公路”,即今206国道潍坊至徐州段。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莒县地名志中,“潍徐干线”是莒县排名第一的主干道,也是第一条全线铺设柏油路面的道路。其次是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商路,西北接沂水,东南至日照,与潍台路呈“X”形在莒州州城交汇。据学者研究,鲁东南一带的土产多循此路运输至日照,然后再走海路,北上天津,南下江淮,其中便包括莒州出产的一类大宗货物——棉布。与走潍台路转运河相比较,只要顺风顺水、海况良好,自然能够节省不少物流成本。
由此可见,虽然莒州辖境几乎都位于泰沂山脉以南,但从明清两代的人口构成和交通、商贸网络上看,莒州实为连通古青州与古徐州两块地域的桥梁与枢纽,“青徐天键”名副其实。今天,在莒县城区呈棋盘状排列、朝向均为正南正北的道路网络中,有一条东北——西南方向斜穿城区的道路非常显眼,这便是老潍徐路。道路两旁仍有许多汽修店、五金店,引人遐思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
(本文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