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一大早驱车前往乾县,为的是探寻乾县境内的唐靖陵与唐乾陵,这也是我探寻唐十八帝王陵的最后一站。
在乾县,乾陵名声大于靖陵,甚至可以说乾陵是乾县的代名词。
至于先有乾县还是先有乾陵,我们来看回顾一下乾县的历史。
(乾陵石狮子)
乾县位于西安西北方向,距离西安80多公里,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山地、丘陵、黄土高原以及河谷阶地。
气候上,乾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一年四季干旱少雨。
自夏商以来,乾县这地方属于雍州,殷商末年属于岐周之地,西周时期,乾县归属于王畿之地,春秋时期,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秦统一后,为好畤(ZHI)县。
到了唐昭宗乾宁二年,也就是公元895年,设州,州名取自境内的乾陵之名,称为乾州,现在的乾县得名,系由乾州而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乾县二字是由乾陵而来。
那么,乾陵名字又是如何来的呢?
有两种说法。
一是乾陵位于现在的西安,旧时的唐长安城西北方。在八卦中,西北为乾卦,所以取名为乾陵。
另一个说法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他们生前都有尊号,唐高宗李治的尊号叫作“天皇”,武则天叫“天后”。乾为天,坤为地,在《易经》中,天就是乾,乾就是天,所以这座陵寝叫乾陵。
至于为何又叫奉天?这跟乾陵也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葬于县北的梁山,梁山被称为乾陵,所以在乾陵建成时,把该县更名为奉天,以奉祀(SI)乾陵。
另外,乾县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那就是好畤。“好畤”源自秦代,这个名字也沿用了好几百年。
从而我们得知:好畤、奉天、乾州都是乾县的旧称。
中华民国的时候,也就是1913年,将乾州改为乾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而我,最早知道乾县是因为乾陵。
上学上班的时候,学校和单位组织去过乾陵。那时候的乾县,还是灰天土地,极其落后,说白了,就是土里土气的农村,再不是因为乾陵,估计这辈子没有机会去乾县。
后来,结婚后,邻居两口子是乾县人,才让我对乾县有了几分了解。
首当其冲,就是乾县的含水面。
记得第一次到邻居家吃饭,吃的就是含水面。骨头汤打底,鸡蛋摊成薄饼,切成齐花状,和韭菜段下进汤里,调成酸汤。另起一口锅,下乾县挂面,熟透捞出,用酸汤浇在面上,调成酸汤面,黄的、绿的,白的,看着好看,吃到嘴里,香气四溢,别提有多馋人了。
一碗就是一筷头,也叫一口香。吃完面,把汤倒进锅里,继续滚沸,再捞面,再浇汤,就这样,一口气能吃上六七碗。
其实,对我而言,乾县挂面没有吸引力,最吸引我的是这酸汤,喝起来烫嘴、酸爽,流进胃里特别舒服。
现在人吃饭,讲究卫生,不再把汤倒进锅里复滚,当然,这也是条件好了,我感觉回锅复滚后的酸汤喝起来更得劲。
邻居两口子是乾县本地人,不喜欢喝汤,更喜欢吃筷子头上那一撮面。
呵呵
说实在的,自打在邻居家吃罢这碗含水面后,这含水面的味道在我的记忆中,回味了几十年,啥时候提到乾县的含水面,啥时候嘴里都泛酸,流口水。直到这一次,再去乾陵,再去乾县,又一次大快朵颐地吃了六碗含水面。
另外,还吃了乾县的豆腐脑和馇(ZHA)酥。
乾县的豆腐脑是红油辣子面打底,红油辣子面盖头。端到桌子上,外地人一般不敢下嘴,红得让人害怕,但是,吃到嘴里,并没有那么辣,味道比较独特,当地人非常喜欢这一口,就着锅盔,吃着红油豆腐脑,别提有多美了。
馇酥,类似于西安的油炸糖糕,但比油炸糖糕更酥脆。放凉了,照样好吃。
一句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这四样是乾县四宝,到了乾县不去乾陵,不吃乾县四宝,那就等于白来。
呵呵
(乾县豆腐脑)
(乾县的一口香)
这一次,去乾县还发现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乾县的羊奶。看着满大街羊奶粉的广告,我还纳闷,以前只知道陕北有牛羊,没想到乾县的羊奶以及羊奶粉成了乾县的一块金子招牌。
看来我孤陋寡闻了。
不过,这不能怪我,从也没听邻居提及过,这两口子隔三岔五还回老家,也没听他们唠叨过。
上网一查才知道,早在2017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就授予乾县“中国羊奶城”的称号。这里有陕西百跃优利士乳业有限公司,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羊乳加工厂和奶山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并且填补了我国液态山羊奶批量生产的空白,更是带动了乾县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乾县不仅有四宝,还有羊奶和羊奶粉。
当然了,绕不过去的还是乾陵,乾县因乾陵、因武则天而变成了一座闻名遐迩的旅游县城。
唐乾陵,也叫乾陵,位于乾县北部约1047米的梁山上,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的陵园,被誉为“历代诸皇陵之冠”。
乾陵始建于公元684年,公元706年初建完毕,分为地上建筑和底下建筑两个部分,地面建筑基本损毁,仅剩内城朱雀门外一百多件大型石刻。乾陵主墓尚未发掘,不过17座陪葬墓,已经发掘了5座,现在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对外开放。
乾陵为国家5A级景区。
有意思的是乾陵的陵址是由武则天确定的。
按照唐朝的礼制,帝王陵的具体位置要通过堪舆的办法来选址。
唐高祖的献陵和唐太宗的昭陵都是选定在关中,因此,“因山为陵”,遵循礼制,最后确定选中在梁山为唐高宗李治修建陵寝。
至于他俩为何能合葬,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683年12月4日,唐高宗李治死于洛阳,12月5日,太子李显,也就是唐中宗即位,武则天开始以皇太后的身份着手为丈夫唐高宗李治修建陵寝。公元684年6月3日,由睿宗李旦护送唐高宗灵柩回长安,并于公元684年9月25日葬于乾陵。
公元705年12月,武则天驾崩于洛阳,其帝号被剥夺,称为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06年7月2号,唐中宗将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同时,唐中宗李显迁葬其女儿永泰公主李仙慧,其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其兄长雍王李贤等陪葬乾陵。
公元712年,乾陵地面建筑完工,地面建筑仿照唐长安城建制,是唐长安城的缩影。到了公元741年11月,唐玄宗李隆基赐赠邰王李守礼陪葬乾陵。
至此,乾陵历经了武则天武曌,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四位皇帝,乾陵的主陵经历了两次埋葬,另外加上其他17座陪葬墓,从动工到结束,动用了20万人,历时57年完成。
......
再说一下乾县另外一处唐帝王陵就是靖陵。
靖陵位于乾县铁佛乡南陵村东约500米,公元888年唐僖宗李儇(XUAN)病逝,葬于靖陵。
有文献记载,乾县共有200多座陵墓,但是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唐乾陵。
如今的乾县,不仅有以乾陵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有一日三餐的乾县四宝,更有新时代下发展起来新的支柱产业--羊奶乳制品,以及道旁随处可见的苹果树,桃树、葡萄架等种植业。
最后,再来说说乾县人的性格。
以我对邻居的了解,我发现,乾县人说话不同与西安人,说起话来,比较硬帮,扎实,底气足,说出的话就像刚吃过锅盔馍后比较攒劲。
脾气是硬、倔、犟 。 骂人最狠,心眼最实。对人对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说不到一起,开口就骂,再不解恨,就大动干戈。
呵呵
一句话,乾县人勤劳朴实,豪爽,刚烈,就像乾县的挂面一样,硬而有劲。就像乾县的锅盔一样有嚼头。
突然想到邻居姓梁,会不会祖上是因梁山而得姓。不过,有一点我知道,他就是从乾陵脚下走出来的乾县人,也就是从梁山脚下走出来的乾县人。
2024年12月29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