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恰似故人来——京津冀名人故居展”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的当下,宛如一把珍贵的钥匙,开启了通往京津冀历史文化融合深处的大门。
策展人秦红岭是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长期关注北京名人故居保护领域,曾主编过《城默:北京名人故居的人文发现》一书。初次见面,她的热情与亲和力让人如沐春风,交谈中,她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许多关于展览的宝贵信息。
名人故居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举办这个展览的想法由来已久,秦红岭说:“这些名人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数不清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这是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我就想着通过展览的形式,把京津冀三地的名人故居资源整合起来,探索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故居的价值和意义。”
筹备一场展览,并非易事,其中的艰辛与挑战,秦红岭最有发言权。她说:“京津冀地区名人故居数量众多,情况各不相同,这给我们的筹备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
展览内容的遴选是第一个难题。北京和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数量多且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河北作为一个省,名人故居数量相对少且分布分散,这给展览的整体呈现和平衡性带来了一定困难。秦红岭介绍:“为了确保展览的均衡性和代表性,我们在选取名人故居时,既考虑了地域分布,又兼顾了人物类型的多样性。”秦红岭团队从京津冀三地众多名人故居中选出了20处,这20处故居涵盖政治、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名人,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京津冀的文化底蕴。
图像资料的收集同样困难重重。由于部分故居保护状态不佳,可用的图像资料有限。幸运的是,秦红岭此前做过北京老城建筑遗产资源库项目,积累了一些北京名人故居的图像资料,为展览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补充更多的最新影像资料,去年,他们组织了师生摄影团队进行实地拍摄。“大家跑了很多地方,真是不辞辛苦,就是为了让展览的可观性更强,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受资金限制,这次展览没有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仅以传统展示方式为主,但团队没有因此放弃创新,在展陈设计上还是做了许多尝试。“我们制作了立体翻翻乐造型墙,正面提问题,背面是答案。展览开始后,留言簿中有不少观众留言说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在提问和回答中一下子就记住了知识点。”秦红岭笑着说。
20处故居每一处背后都藏着趣闻轶事
这次展览挑选的20处名人故居,每一处背后都藏着趣闻轶事。
秦红岭特别提到鲁迅故居的两株丁香树。“它们在鲁迅位于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的庭院中,是1925年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花象征着坚韧和希望,这与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谋而合。大家都熟悉鲁迅在《秋夜》中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后院除了枣树,还有这两棵丁香树。秦红岭说:“如今,这两棵丁香依然生机勃勃,今年将迎来栽种的百年纪念。”
再看看朱启钤的故居。朱启钤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实业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在中国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建设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秦红岭介绍,朱启钤在天津和北京都有故居,展览中也都通过图片分别做了详细介绍。“天津的蠖园是一座充满特色的住宅,是1922年朱启钤退出政坛后修建的,寓意蠖屈求伸。蠖园不仅是一座英国乡村庭院式别墅,更是一处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实验场。蠖园中还设有游泳池,这在当时的私人宅邸中很是罕见。”
朱启钤在北京赵堂子胡同也有一处故居。1925年购置这座宅院后,朱启钤按照《营造法式》的方式进行改造,邀请故宫老工匠施工,将其打造成既符合传统规制,又兼具实用性的四合院,它不仅是朱启钤的私人居所,还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办公场所。这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购置宅邸时,有人提醒朱启钤该地位于十字路口,风水上认为不聚财,但朱启钤不信,坚持购地建宅。这所住宅内还曾珍藏有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精美石刻,可惜在动荡时期被马汉三掠走了,至今下落不明。此外,故居西部的每个小院均配备了独立卫生设施,在当时的住宅设计中可算是先进的。”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宅院的长廊贯穿南北,巧妙地将院落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形成四进院落,并通过回廊互相连通。秦红岭说:“这样的设计既便利出行,又让院落整体更加开阔流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讲求空间秩序的理念。”
梁启超天津故居的主建筑是两栋浅灰色楼房,西侧一栋就是大名鼎鼎的饮冰室。饮冰室源于梁启超喜爱的《庄子》中的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秦红岭说:“梁启超是以此自喻,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自我警醒的态度。”1925年,梁启超在天津定居,才有了饮冰室书斋,这里曾往来过无数学界名人,是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历史照片+现状影像展现故居不同时期的模样
在京津冀文化交融的历史长河中,名人故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秦红岭说:“京津冀三地历史上文脉共生、文化互鉴,众多名人在三地往来迁徙,他们的故居也因此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实证。”
“我们挑选的名人中有好几位都是在京津冀三地或两地均有住宅。”李大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河北乐亭出生,在北京开展革命活动,并在北京英勇就义,他在京冀两地的故居见证了他的思想传播和实践。朱启钤在天津和北京的故居,也见证了他在两地开展中国古建筑保护工作、推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的历程。梁启超的饮冰室位于天津,而他是在1898年寓居北京粉房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时,与康有为等人开始了戊戌变法。他在北京的几处住宅,也是他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研究和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有许多故事深深打动了秦红岭,老舍故居便是其中之一。老舍故居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因院内两棵柿子树而被称为丹柿小院。“这两棵柿子树是1953年老舍夫妇亲手栽种的,我时常想象老舍先生在小院里写作的画面,想象每到秋天柿子成熟时,小院里的风景。”说到此,秦红岭又笑着补充:“其实我觉得名人故居中的植物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参访对象。”
图片和影像资料的选取与展示,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为了全面且生动地展现名人故居风貌,秦红岭团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图片展示上,展览采用了多点联动的创新方式,借助链接来呈现名人故居的空间分布。对此,秦红岭介绍说:“因为许多历史名人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一处,就像前面介绍的好几位在京津冀三地都留下了多处故居或活动场所,如果仅展示某一处,就难以完整呈现。因此,我们通过主要故居介绍加历史链接的形式,将不同居住地的故事串联起来,以便观众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连贯性。”
今昔对比展示也是一大特色。部分名人故居的展板上,同时呈现了“历史照片+现状影像”。这种对比展示不仅可以看到故居在不同时期的模样,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岁月的变迁。
展览还专门设置了一处场景造型:一扇实木门窗内嵌入了鲁迅故居的灯箱片,门窗上面装饰着立体灰瓦。站在它的面前,透过门窗向里望一望,仿佛可以期待鲁迅先生的身影出现在其中。
如何规划未来保护要多方探索新路径
谈到京津冀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秦红岭有些忧心:“京津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名人故居数量众多,但目前的保护状况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在秦红岭看来,保护意识不足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部分名人故居缺乏有效宣传,公众对其历史价值认知度较低,也导致其保护缺乏社会关注和支持。另外,产权问题也很复杂。一些故居因产权归属不清,管理责任不明确,使得保护措施难以落实。
此外,保护资金有限,维护修缮不足也是一个难题。秦红岭说:“许多故居因年代久远,建筑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北京的一些老四合院名人故居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坍塌、梁木腐朽,但由于缺乏保护资金,修缮进度很缓慢。部分故居虽然被认定为历史建筑,但未得到有效维护,甚至面临拆除或商业开发的威胁。”
而公众参与不足、活化利用缺乏创意更是亟待解决。“许多故居的展示方式较为单一,还是以静态展板、图片为主,这样就导致缺少互动性,也缺少沉浸式体验。与欧洲一些国家的名人故居相比,我国在多媒体展示、数字化展陈、虚拟现实体验等方面仍较为薄弱。公众对部分名人故居的关注度较低,缺乏系统的宣传推广,导致其社会影响力有限,参观人次较少。北京虽然拥有众多名人故居,但除了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知名场馆外,许多故居的访客都是寥寥无几。”
为了平衡名人故居保护中保留历史感和合理活化利用的关系,秦红岭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她认为,在保护方面,还是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修缮也应遵循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尽可能保持原有建筑的材质、工艺和历史痕迹。“故居的斑驳墙面、老旧家具、门窗木纹等都是岁月的见证,应该尽量保留。同时,要使用传统工艺修缮,比如北京四合院类故居的修缮,还是采用传统木作、砖雕工艺,以确保其原真性为好。”
在活化利用方面,秦红岭认为可以适度进行,以提升社会关注度。“名人故居不能只是一座静态博物馆,通过合理利用让其成为公众可以亲近和体验的文化场所是很好的,比如引入文化活动,增强互动性;与学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青少年研学、文化讲座等活动,都可以使名人故居成为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对于商业开发,秦红岭认为要适度控制,以防止过度市场化。“合理的商业运作可以为故居带来资金支持,但过度则会侵蚀其历史氛围。有的名人故居在商业化过程中被改造成高端餐饮或主题民宿,我觉得应慎重。可以探索文化创意模式,比如引入文创产品、主题书店或学术交流中心。鲁迅故居旁的鲁迅主题书店就挺好的,既符合鲁迅的文化气质,又能提供持续的文化传播渠道。”
在秦红岭看来,故居依托数字化技术,拓展展示方式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在不破坏故居原貌的前提下,数字化展示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比如利用VR技术制作3D全景导览,通过AR技术增强现实互动,在展览中重现名人在故居中的日常场景,增强沉浸感,这次我们就尝试制作了李大钊伏案工作的情景。”
【观展贴士】
“恰似故人来”名人故居展是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的一个展区,展览馆的其他部分,也很值得参观。我们整理了一条参观路线,希望能够助您更好地领略展览和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魅力。
上午,当您到达展览馆后,建议直接前往四层“恰似故人来——京津冀名人故居展”展区。如果时间有限,推荐一条快速导览路线(约30分钟)。首先是开篇展区:京津冀文化概览,接着来到“明月清风来故人——在三地或两地留下足迹的名人”展区,重点参观李大钊故居展区(北京、河北),观看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还有梁启超故居展区(北京、天津),参观“饮冰室”书斋。然后是“京华流芳——北京代表性名人故居”展区,关注鲁迅故居展区的丁香树故事,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以及老舍故居展区,感受丹柿小院的故事和《茶馆》《龙须沟》的创作氛围。最后不要错过展览互动区,参与翻牌问答游戏,测试一下自己对名人故居的了解程度。
对于文化爱好者和学生群体,推荐深度探索路线(约1小时)。从“故影遗存寻文脉”展区开始,了解京津冀文化地理特征,理解三地历史文化的同源性。在“明月清风来故人——三地同辉”展区,从李大钊的乐亭故居到北京四合院,追溯革命先驱的成长轨迹;结合建筑遗产研究,了解朱启钤对中国营造学社的贡献。在“京华流芳——北京名人故居代表”展区,深入探索鲁迅的书房、丁香树故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欣赏郭沫若的历史研究成就和书法作品;了解老舍《茶馆》《龙须沟》的创作背景;欣赏梅兰芳的京剧服饰、道具,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在“津冀遗韵——津冀代表性名人故居”展区,了解霍元甲的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最后在展览互动体验区,观看影像资料,参与“名人故居知识问答”互动游戏。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初,周一闭馆,参观者可提前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门票预约。
参观完名人故居展后,您可以前往展览馆一层,浏览北京历史变迁的相关展示,这将为您后续参观展览馆的其他部分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让您更好地理解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
休息用餐之后,下午再次回到展览馆深入参观。在二层,您可以看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区,通过模型了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分区、交通规划、生态保护等内容;还有中轴线展区,特设有北京中轴线服饰文化研究展。在三层,可以观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区,这些都是常设展。展览馆还有不少主题展和互动项目,寒冷的冬日中,都等待着您去一一探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勉
编辑/刘忠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