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赵瑜
我春节长假的朋友圈,有一半都在南滨路打卡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的主舞台。作为南岸人,我有满满的喜悦和自豪。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如今南滨路铜元局段的原址居住,只是,那时那里不叫南滨路,只是江边的一排吊脚楼。
楼旁边就是铜元局的渡口,5分钱的船票即可到市中区的菜元坝,南岸人称之为“进城”。
有一年,几个同学约着过河到少年宫玩,我家里条件相对好些,帮人出了船票钱。这个李姓男同学“知恩图报”,回家时看我走不动了,背着我走过了遍地鹅石板的珊瑚坝。
江边没有路,吊脚楼是长江电工厂的宿舍,我三姨结婚才分得一间,窗外自然是滔滔长江,看得到飘零的打鱼船、鹅岭公园的两江亭,回想起很有野趣。但是一遇涨水,吊脚楼必被淹。那时家什少,受灾户把铺盖一卷,淡定地坐着脚盆划到街上安置点,说说笑笑地跟大家一起看涨水的热闹。
后来修建南滨路时,我很是激动。我在心里憧憬:这将是一条不平凡的路。
因为老南岸人都知道,这条路上,巴渝文化、开埠文化、抗战遗址如珍珠般遍布。上溯远古,这里有“禹娶涂山,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呼归,江边诞子”等优美传说;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中有“黄葛晚渡”“龙门浩月”“字水宵灯”“海棠烟雨”四景散落在滨江线上;慈云寺、大佛寺、千佛寺等名胜一路均匀分布,暮鼓晨钟,岁岁年年。
而南滨路在重庆历史上刻下的重要一笔,是公元1891年,重庆开埠——由于沿江水码头的便利,英、法、日、美、德等国在长江沿岸境内设海关,开洋行,圈租界,建军营,立公司,经营出口贸易、航运等商务活动,留下大量百年老建筑,如隆茂洋行、太古洋行、平和洋行、安达森洋行、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法国水师兵营、美国使馆酒吧等,为那段历史作证。
最初建成的南滨路,也许只为防洪、改善交通,只有一些食店、咖啡馆,不足为奇。
然长江东去,沧海桑田,经过数年的建设,南滨路如今已变成“日可赏山河蜿蜒,夜可观星斗霓虹”的旅游地标。
重庆规划展览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杜莎夫人蜡像馆、施光南大剧院、长江当代美术馆、精典书店、原美术馆、国际马戏城……一个个重磅的文化产业项目纷纷选址南滨路;重庆国际马拉松赛、音乐啤酒节、亚洲时尚盛典、国际时装周、江南枇杷节等众多比赛及活动,吸引着各地选手、游客纷至沓来。
建成的弹子石老街、龙门浩老街,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宅和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性修复。百年前的两条古老巷陌,如今变身为旅游热门地。
走在老街上,恍惚中奇遇了开埠时风云际会的场景,触摸到老街巷的沉沦兴旺。
长江水养育了吃苦耐劳的南岸儿女,旧梦里有叶子烟的雾霭、老荫茶的热气、龙门阵的悠闲,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对故土的怀念;年轻人则喜欢冲一壶咖啡,由艳阳高照泡到华灯绚烂,看那长江索道穿过两江,六号轨道线飞过大桥,两江交界处如鸳鸯火锅般魔幻……古老又年轻的南岸就浓缩在此情此景中,这壮美的新颜不由得让人鼓掌喝彩。
来南滨路走走吧。这条承载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大道,正乘着时代的滚滚车轮,阔步向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