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总在合肥待了20多年了,自以为是个合肥通。国庆节的时候,有外地的朋友来合肥旅游,让我很尴尬,因为他们去了我都没听说过的合肥新粮仓、合柴1972。
他们还考起了我,问我什么是合肥三件套,什么是合肥美食四件套,我竟然一时语塞,一个也答不上来。不过我也回敬了他们一个问题:合肥和南京哪个更靠南?
最近几天,我总算扳回一局。我跟几个“老北京”在北京转了几天,突然发现几个老北京对北京的了解也有盲区,有几个点他们也未曾光顾甚至听说,可以说“身在京中不知京”。
比如我提几个问题,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也未必能答上来:第一,全世界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是北京的哪一栋建筑?建成距今多少年?A.28年;B.48年;C.68年;D.88年。
第二个问题: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时期祭祀中华炎黄祖先和历代帝王、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供奉了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188位古代帝王,请问下列帝王中哪三位不在其列?
A.秦始皇;B.汉武帝;C.汉殇帝刘隆;D.汉昭烈帝刘备;E.晋武帝司马炎;F.北魏孝文帝拓跋宏;G.隋文帝杨坚;H.宋太祖赵匡胤;J.辽太祖耶律阿保机;K.元太祖成吉思汗;J.崇祯帝
第三个问题:下列明清时期的著作中,成书于北京的是:A.《聊斋志异》;B.《红楼梦》; C.《金瓶梅》;D.《官场现形记》。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1977年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包括中轴线上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中轴线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国博等等。
此前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是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落成于1973年,比1977年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早了四年。
北京的中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美在哪里?首先是视觉冲击——轴对称之美,一眼望过去就跟长安街大阅兵一样气势磅礴、赏心悦目,一个方阵接着一个方阵。
所以北京的地名很有意思,基本都是左右对称,有东单就有西单,有东四就有西四,有东直门就有西直门,有东便门就有西便门,有左安门就有右安门,有天安门就有地安门。
再往深了挖,这里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比如太庙为什么在故宫左前方,社稷坛(中山公园)为什么在故宫的右前方,天坛为什么也在左前方,先农坛为什么与其对称在右前方。
这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要求来的,尤其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什么叫左祖右社?指的是宫殿左前方祭祀祖先,右前方祭祀土地与五谷之神。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西方那种一神教宗教信仰,但不代表中国古人没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是“敬天法祖”。从古至今,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了,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同样的道理,天坛在左,先农坛在右也体现了这一点。天坛用于祭天,是“祖”的延伸,先农坛在右,用于祭祀农神,是“社”的延伸。
中国古代从周朝至明清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是按照这个规范来建设都城的,比如明朝的三都(北京、中都凤阳、南京)都是如此布局。
很多少数民族政权,也遵循了这一建都原则。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效仿中原王朝宗庙之制,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营建太庙和太社,还创设了中国都城建设的三城制——皇城、京城和郭城。
金朝的中都仿汴梁的布局,在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官署、监察机关,还设立了祭祀的五坛,大踏步地向中国传统都城中“左祖右社”的布局靠近。
元代建立后,遵循周礼汉制在金中都东北城外兴建大都,在皇城之左设太庙,右侧设社稷坛。元大都就是今天北京城的雏形,元大都的中轴线沿用至今。
从图上可以看到,古代城池设计还是非常美观合理且实用,城墙高大,外有护城河。只要把城门或水关一卡万马千军也想攻进来。
内外交通也很便利,既有陆路也有水陆,南方船只可以通过通惠河抵达城下,然后通过水关入城,停泊在积水潭。
明朝时期,祭祀制度进一步完善。朱元璋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在南京先后建造和改建了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约20座。
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强化正统性,于1406年力排众议,决定兴建紫禁城。紫禁城的午门和神武门,以及城内的主要宫殿,一律要居中建造在中轴线上。
在中轴线的左右两侧,仿照南京分别建筑了太庙和社稷坛。此外在紫禁城北的中轴线上,还堆筑了景山,被看作是镇山,象征前朝的彻底覆灭和本朝的长治久安。
在景山之北的中轴线顶点上,明成祖建筑了钟楼和鼓楼,在正阳门外的东西两侧对称位置上,修建了天坛和先农坛,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格局。
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永定门内中轴线两侧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设立了天坛和先农坛。先农坛不仅是祭祀农业鼻祖神农氏的地方,朱棣还在这里给自己划出一亩三分地,亲自种植。
他为什么要自己种呢?在古代,皇帝的言行往往被视为天下人的楷模。朱棣此举,正是为了“以身作则”,展示对农业的重视。每年开春,他都会换上便装,来这里完成亲耕仪式,也就是耤(jí)田礼。
当然,这只是一种仪式,他推三趟犁之后,后续由大臣们接力完成。一亩三分地还蕴含着政治上的深远意义。因为明朝时期,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清朝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已经仿照汉制,在盛京大清门东侧设立太庙祭祀祖先。在我国历史上,一般改朝换代后都要毁掉前朝宗庙,但清朝没有,清朝直接把盛京太庙的排位移入明朝太庙。
清朝入关后,几乎把明朝那一套都沿袭了下来,并且把祭祀先农神的礼仪制度进一步完善。康熙还颁旨将先农坛与耤(jí)田礼推行全国,并规定耤田面积为四亩九分。
雍正还修改完善了举行亲耕亲祭的相关礼仪,重造祭祀礼器,完善祭祀乐舞,并28次前往先农坛祭祀,是明清两朝中举行亲耕亲祭次数最多的皇帝。
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目前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坚实迈进。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人口两千多万的现代化大城市。然而中轴线不仅没有随着封建帝制的终结没落,反而在党和人民的手中焕发了新生。
新中国刚成立,中央政府就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的核心位置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刻缅怀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时刻提醒人们继承先烈的遗志,砥砺前行。
新中国还在天安门广场的左右两侧,分别修建了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国博展示中华文明历史与革命文物,象征祖先的辉煌;人民大会堂象征着江山社稷,高度契合“左祖右社”。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南侧的中轴线上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放在中轴线上,意味着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指引我们向前进。
新中国在成长,中轴线也在成长。北京中轴线北向延长线上,还坐落着一座奥林匹克塔,寓意为大地隆起开裂,生命之树从地壳破土而出,自然生长。
在塔的顶部,生命之树逐渐向四周延展,形成树冠形态,似一束鲜花,似礼花绽放,似清泉喷涌。这寓意着生命之树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因其在中轴线上,也可以理解为党和人民事业长盛不衰、新中国江山永固。刚好这塔像五根钉子,也好比定海(四海的海)神针,牢牢地钉在中华大地上。
中轴线穿塔而过,在塔的左侧不远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右侧是国家会议中心。巧了,这又符合“左祖右社”的传统理念。
接着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北京的历代帝王庙。历代帝王庙,最初由朱元璋创建于南京,供奉了从三皇五帝到各大一统王朝的17位开国帝王,包括元世祖忽必烈。陪祀的还有历代名臣良将共32位。
朱元璋创立历代帝王庙的举措,通过祭祀的形式彰显了华夏、汉民族大一统王朝开国帝王的地位,并对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给予崇祀,体现了对元朝的接纳和包容。
不过需要注意,这里头没有秦始皇,也没有晋武帝。朱元璋认为秦始皇功德有瑕疵;晋武帝没有入祀,主要是司马家族名声太臭了,不但指洛水为誓,还当街弑君,后来又导致八王之乱。
隋文帝杨坚虽然文治武功都有,但也没有入祀,原因是朱元璋认为他得国不正,篡位并清洗北周皇室。因为隋朝国祚不长,其儿子隋炀帝实行暴政,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明朝的嘉靖皇帝仿照南京历代帝王庙兴建了北京历代帝王庙。清顺治二年,增补了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五帝,也增补了明代功臣徐达、刘基等从祀。
康熙年间,把没有重大过失、不是亡国之君的所有皇帝都请入了历代帝王庙。后来甚至把亡国之君崇祯也请了进来,理由是明朝的灭亡不是他的过错,所以第二题的答案是B、E、G。
乾隆帝对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尤为重视,将主体大殿和四座御碑亭全部改绿琉璃瓦为黄琉璃瓦顶,从而将历代帝王庙提高为皇家最高等级的庙宇。
他还新增晋、南北朝、唐、五代、金、明等朝的26位帝王入祀,使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从164位最终增至188位,龛位也从5个增加到7个。为什么增加这么多,按照他的说法“中华统绪,不绝如线”。
第三题选《红楼梦》。曹雪芹被抄家后,就回到了北京,曾在右翼宗学任职。右翼宗学就在西单的边上,曾经是吴三桂世子吴应熊的宅邸,后成为清宗室子弟学校。
曹雪芹晚年住在北京西山,在那里完成了文学巨著《红楼梦》。他曾经短暂就职过的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为蒙藏学校,专收少数民族学生。
1921年李大钊曾经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年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培养了乌兰夫等四十多位少数民族革命先驱。
回顾这三个问题,我们发现我们对北京的了解太少了,哪怕是在北京生活过多年的老北京。通过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北京,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北京,长期处在中原与北方民族交汇的第一线上,既有碰撞和冲突,也有交流与融合。总的趋势是统一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960平方千米的共同家园。
蛋总前几天参加了由中国民族报社和北京市民宗委联合主办的“道中华·京华行”主题活动,深度感受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厚重、更加有活力的北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