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地理老师结伴穿越鳌太线,明知身体不适,硬要上山,掉队后,还要独自一人折返,最终彻底消失在秦岭深山中,这便是发生在13年的一起鳌太线失联事件。
当时鳌太线虽然还未被明确下达禁穿令,但其危险程度之高,在户外圈早已广为流传。只不过,很多驴友仍将鳌太线视为"执念之地",甚至将挑战鳌太线当成自我能力的证明。
2013 年 6 月初,来自湖北荆州的高中女地理老师施某,便是一个热爱户外运动的资深驴友,业余时间,她曾完成过多次徒步挑战,被称作中华龙脊的鳌太线,其壮丽的美景和极具挑战性的线路,对施某这样一个追求原始自然体验的探险者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于是她在网上联系了7名驴友,临时组成了一个旅游团,期待来一次不一样的冒险。
6 月 9 日,施某与队友集合后,从鳌太线的起点太白县塘口村进山,开启了这场以悲剧结尾的穿越之行,他们计划走的是经典路线,也就是从塘口一路经过2900营地、盆景园,上到主脊,途径药王庙、麦秸岭、飞机梁、2800营地、九重石海、最终抵达海拔3767米的拔仙台,然后下撤完成这次挑战。
进山第一天,一切还算顺利,施某与队友一路穿过山间密林,天气也比较清朗,没有什么异常。但是6 月10日,登山第二天,山上的天气突然恶化,狂风大作,开始下起雨来,鳌太线由于处在南北气候分界线位置,加上高海拔以及地形狭管效应,导致山中气候变化莫测,一天之内便有可能出现烈日、暴雨、暴风雪、浓雾等极端天气,气温波动也十分剧烈,即便是六七月份,夜间气温也可能低至五六度。
此时的施某以及队伍中的另一位队友体力不支,出现了一些不适症状,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速度继续前进。队友商量后,考虑到安全,劝阻二人停止徒步,立刻下山。一开始施某答应了,但是在下撤过程中,还是有些心有不甘,觉得自己为了这次穿越鳌太线,准备了这么长时间,也期待了这么久,如今既然已经来了,放弃实在太可惜了。于是她思考过后,认为自己休息一下便能恢复体力,于是趁天气有所好转,在没有告知其他队友的情况下,她又独自折返,再一次追上了前进的队伍,但是走了没多久,施某的身体并没有好转,体力消耗也越来越大,队友见状,再一次劝她立刻下山,天黑后,山上突发情况更多,施某很可能面临更多未知风险。然而,她却坚持跟在队伍后面不愿放弃,结果与队伍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天下午4点左右,已经彻底掉队,此时她身体不适加剧,体力也已经耗尽,一个人独自走在光秃秃的山脊上,危险重重,但是施某不知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还是心存侥幸,仍倔强的不愿下山。而是决定跟随其他徒步的队伍后面继续前进。一路上,她确实遇到了很多其他徒步者,就这样一路跟着不同的队伍走走停停,终于在10日晚上大约8点,成功抵达3100米的水窝子营地,后来据当时在这里扎营的一位驴友回忆,施某就在他们旁边扎营,还借了灶头煮面条,闲聊时,施某表示对 此次挑战鳌太线信心满满,第二天,她还了灶头后,试图跟随这位驴友的队伍前进,但是走着走着又掉队了。后来,施某又努力尝试跟上不同队伍,但都因为体能差距落单,最后只能一个人独自前进。
当天下午,曾有驴友在药王庙看见施某一个人手拿地图,似乎正在确认方向,傍晚还有驴友在东塬附近见过疑似施某的身影,第二天,施某已经来到麦秸岭,并再一次被其他驴友偶遇。此后,她便彻底消失在了茫茫太白山中。
6 月16日本应该出山的施某,却不见踪影,她的家人迟迟联系不上人,焦急万分,于是赶紧报了警。
自17日起,曙光、蓝天等陕西多支救援队迅速进山搜救,重点搜索药王庙、麦秸岭、飞机梁一带施某曾经出现过的区域,但始终一无所获。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施某的父母仍在等待女儿回家,每年也会有救援队进山寻找,但茫茫秦岭,如同"大海捞针"。
2014年,有登山者在施某最后出现的飞机梁山顶树立了一块"鳌山・太白遇难山友纪念碑",用来悼念在鳌太线穿越中遇难或失踪的驴友。
如今鳌太线早已是被官方明令禁止穿越的禁区,然而每年仍有很多驴友冒险非法穿越,据不完全统计,25年以来,已经有超60人在这条鳌太线上失踪或遇难。
鳌太线的魅力,从来都不是建立在生命的代价之上,希望施某的失踪,以及那些遇难者的悲剧,能够唤醒每一位户外爱好者的理性,不要让执念变成遗憾,让侥幸变成无法挽回的结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