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和朋友一起去栖霞山,游览千年古寺,看栖霞枫叶。
栖霞山又名摄山,距南京市城区约22千米,总面积约825.4公顷。主峰为凤翔峰,海拔286米。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栖霞山天然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将近95%,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山建有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又称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平原居士明僧绍隐居江乘摄山(即栖霞山),因舍宅为栖霞精舍以居之,是为栖霞寺之始;南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朝高祖时期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朝高祖时期时称功德寺,规模宏大,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高宗时期御制明徵君碑,因敕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赐额称栖霞寺;清朝乾隆年间五次南巡,均驻跸栖霞寺,拨币增建法幢,达二千余间,殿阁宏丽,冠绝东南。
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栖霞寺舍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栖霞寺所在的栖霞山风景区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苏州天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栖霞山有各类枫树近50个品种、约50万株,主要包括枫香、红枫、鸡爪槭、三角枫、羽毛枫等,其中百年以上的枫树达500余株。这些枫叶品种高低错落,呈现出鹅黄、淡红、粉红、深红等色彩,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天然油画。通常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栖霞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期,不同品种的枫叶变色时间略有不同,如红枫较早,三角枫相对较晚。
从栖霞山风景区南门进去。
从南门往太虚亭方向走,路边的红叶。
经过森林营地。
云集亭
饮马池
百草园
树上的松鼠通道。
太虚亭
南京栖霞山太虚亭位于栖霞山东峰凤翔峰山脊,靠近碧霞元君宫。太虚亭最早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其题名,现存的亭子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太虚亭为攒尖式四方亭,通体饰以黄琉璃瓦,亭角飞檐高翘,亭角安放一只铜香炉。亭子四柱,均以青石为础,亭内设木椅凳,亭外挂有“太虚亭”匾额。太虚亭是道教文化在栖霞山的体现,明代诗人于慎行曾作《太虚亭望金陵》,描绘了在亭中俯瞰金陵城的壮丽景色。太虚亭是栖霞山观赏红叶的最佳处之一,深秋时节,游客可在此倚栏观赏满山如霞如锦的红叶奇景,与周围的柏树交相辉映,五彩缤纷。
太虚亭旁边的观景台,有雾远处看不清
路边的小吃店
天街,有很多吃食店
走向凤翔峰
凤翔峰顶的吃食店
凤翔峰顶,据说是移动的基站
秦始皇临江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北返时登临摄山(即栖霞山),是秦始皇宣示对东南地区统治、彰显大一统气魄的历史见证,也为栖霞山的帝王文化增添了重要内涵。2006年景区在此复建了仿古建筑群,包含始皇临江亭、廊、轩和观景平台。其中始皇临江亭为方形重檐亭,题有“剑决浮云”四字,亭柱配有“虎视大江云击水,龙骧峻岭气横天”等楹联。
始皇临江亭
始皇临江亭,亭上写有“剑决浮云”四个大字,亭柱楹联为“虎视大江云击水,龙骧峻岭气横天” 。
在始皇临江亭看长江,江中停泊了很多船只。
乾隆御花园
红叶谷
火红的枫叶。
祖师塔院
李香君墓
南京栖霞山李香君墓位于栖霞山巅北侧陡峭的桃花涧内,葆贞观遗址东侧的树林中。据传说,清军占领南京后,李香君逃到栖霞山,在葆贞观出家为尼,死后葬于此地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栖霞山的李香君墓是衣冠冢,李香君最终随侯方域回到河南商丘,葬于当地。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李香君的真正归宿尚无定论。
栖霞寺
栖霞寺
南京栖霞山受降井位于栖霞寺明征君碑前。据《栖霞山志》记载,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部分日军战俘集中至栖霞寺,日军战俘为解决吃水问题,自行开凿了此井,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受降井” 。井栏是从栖霞山移来的古井井栏,现在井水已经干涸 。
明征君碑
南京栖霞山明征君碑全称“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是“栖霞寺三宝”之一,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征君即明僧绍,是南齐著名文人、隐士,多次拒绝皇帝征召,获“征君”名号。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他舍宅为寺,创立“栖霞精舍”,即栖霞寺前身。明僧绍去世200年后,其五世孙明崇俨受李治和武则天重用,为光宗耀祖,他请李治为明僧绍树碑立传,李治应允并亲自撰写碑文。碑立于公元676年,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由碑额、碑身和碑座构成。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出自王知敬之手,碑额两侧雕刻六龙拱额图案。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纹饰,正文为行书,共33行,每行74字,全文2376字,由高正臣书写。碑阴“栖霞”二字,据说为唐高宗李治御笔。它是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唐碑,也是全国现存唐碑中的珍品。其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记载了明僧绍的生平、栖霞寺的创建及齐梁两代开窟造像的史实。同时,碑身含有2.8亿年前的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2万多个,是罕见的地质标本。
南京栖霞寺毗卢宝殿是栖霞寺的主体建筑。毗卢宝殿高25米,采用重檐歇山顶,面阔五开间。殿宇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上层檐口下有“毗卢宝殿”四个鎏金大字,重檐之下还有“会真如处”“万德庄严”“法从斯仰”等金匾。殿内神台上端座着毗卢遮那佛,像高近5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通身贴金,庄严端重。其两侧侍立着梵天、帝释两菩萨,两边站立听经的二十诸天也是点金着彩。殿后塑立着南海观世音,她站在鳌头上,左右为善财和龙女像,背后是观音三十二应化身。栖霞寺是三论宗祖庭,三论宗强调佛法和智慧,毗卢遮那佛作为法身佛,象征着佛的真理和智慧无所不在,因此毗卢宝殿中的塑像突出和强调了智慧,体现了三论宗的教义特色。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是“栖霞寺三宝”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舍利塔的前身是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为供奉佛舍利而建的五层方形木塔,唐武宗灭佛时,木塔完全倒塌。南唐时期,在皇族支持下,选用石灰岩和大理石,仿原木结构重建石塔,由文官高越、武将林仁肇主持建设。塔为八面五级密檐式,通高18.74米,立于八角须弥座式塔基上。塔座有两层台座、两层塔基,刻有莲花、飞凤等图案。须弥座束腰部分转角处浮雕立龙与天王形象,八面雕刻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塔身由五层密檐式塔室构成,第一层体量最大,正南正北面雕刻版门,南门有天王浮雕像,北门是力士浮雕像,西面雕有骑象的普贤菩萨,檐下额枋有16身飞天浮雕。第二层至第五层向上逐层收入,每面刻有石龛两座,内有坐佛一尊,共64尊佛像。塔顶为瓦面与简瓦,叠石六重,饰以莲瓣、束樱、云纹等图案。它是我国现存密檐式石塔中体量较大的一座,造型端庄雄伟,比例适度匀称,全塔精雕细镂,工艺精湛,代表了南唐时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在中国佛教建筑史和雕刻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南京栖霞寺千佛石窟,又称千佛崖,是南京唯一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始凿于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由明僧绍次子明仲璋与法度禅师在栖霞山西峰石壁造三圣像。至南朝梁天监十年(511年),陆续凿成无量殿。此后,唐、宋、明等朝代均有增刻和修葺。千佛崖上下共五级,以栖霞寺舍利塔以东为起点,经三圣殿向东一直到纱帽峰。佛龛内基本格局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窟门侧雕天王力士像。现存佛像515尊,佛龛294座,佛像除少数完好,大部分残缺。第19窟为大像窟,今称无量殿,又称三圣殿、大佛阁,是千佛崖中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窟内雕一佛二菩萨三身造像,中为主尊无量寿佛坐像,通高12米,观音、势至两菩萨左右侍立,均高约10米。它是中国南方地区现存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信仰状况以及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圣殿
南京栖霞寺三圣殿又称大佛阁、无量殿,是栖霞山千佛岩中最大、最早的石窟。三圣殿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由栖霞寺创始人明僧绍之子明仲璋与智度禅师为纪念明僧绍所建,历时4年完成。现存建筑为明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四年(1600-1606年)重修,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栖霞寺修造记》碑首次出现“三圣殿”名称,门楣上“三圣殿”三字为明代状元朱之蕃题写。三圣殿依岩而凿,为重檐歇山顶式,外墙壁、拱门、屋顶全部石建,无木梁架构,故称“无梁殿”。其宽11.20米,高15.50米,进深9.70米,是千佛岩中最大的石窟。殿顶铺设筒形石瓦,脊两端立鸱吻,重檐间开三面窗,采光独特。殿内供奉着西方三圣,大佛龛正中的石坛上是通高近10米的阿弥陀佛,他结跏趺坐,是千佛岩石窟中最大的一尊石佛,两侧分别是站立在莲台上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每年小雪和大寒节气前后的一周左右,若天气晴好,下午3点左右,阿弥陀佛眉心会出现神奇光斑,历时近半个小时,这一现象被称为“奇妙佛光”。
这张照片正好有外面的阳光照在大佛的脸上。
一天游览行走了15.32公里,累计爬高699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