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风裹着清洌的凉意掠过泰宁县上清溪畔,将盛夏的葱郁晕染上深浅不一的橙红与金黄,倒映在澄澈的溪水中。游客们乘着竹筏,在竹篙轻点间,将眼前美景尽收镜头。这幅初冬山明水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画面,源自一场持续多年的“水土革命”。
“以前下雨天,山上的泥沙总往溪里冲。现在山坡种上了树,溪流边修了护岸,溪水清亮了,来这旅游的人都多了!”在上清溪多年撑竹筏的艄公肖大叔指着不远处清澈蜿蜒的溪流,脸上满是欣慰。
曾经,上清溪流域部分丹霞地貌区域因水土流失严重,陡坡裸露、泥沙入溪。如今,通过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融合,曾经的“裸露坡”变成了“致富地”,“清溪沃土”真正润泽了百姓的生活。
近年来,泰宁县水利局投入资金2320万元,构建了“多元治理+融合发展+长效管护”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20.8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由12.05%下降到4.70%,让丹霞大地重披绿装,流域内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完善。凭借突出治理成效,泰宁县上清溪小流域跻身国家水土保持名单之列。
“这水质好了,茶叶质量上去了。去年茶叶卖了8万多,比单纯种地强太多!”上青乡崇际村村民杨大姐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群众从生态治理中收获的民生红利。
依托上清溪小流域治理成效,崇际村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更走出了“生态+”的乡村振兴新路,将生态旅游与特色农业、研学写生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这个曾经的普通山村,如今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全国文明村,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同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这份发展成果筑牢了坚实保障。一方面,泰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道清理、水质监测等工作,持续推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生态环境再优化;另一方面,2025年8月,全省首单丹霞地貌生态美学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在泰宁落地——上清溪流域20年生态产品开发经营权以520万元成交,资金专项用于流域管护与村落整治。制度护航与市场赋能双管齐下,实现“治理—开发—反哺”的生态保护闭环。
“现在环境好了,我们的‘苦日子’变成了‘甜日子’。”经营民宿的村民小李说,每到周末,民宿房间都要提前预订,客人来了还会买些当地的茶叶当伴手礼。
站在观景台远眺,翠绿的山林顺着山势铺展,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过。这般山清水秀的景象,正是泰宁县多年水土治理浇灌出的生态答卷。
泰宁县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在现有生态根基上,将紧扣“十五五”规划部署,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网建设,持续做优水生态、做活水资源,让生态效益更广泛、更持久地惠及千家万户。
来源:中新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