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的工友下班后涌入创艺市集,当古老的麒麟舞在百安半岛欢腾,当疍家渔村的夜晚被年轻人的歌声点亮……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场贯穿四季的“车城有约 文荟深汕”文化嘉年华,成为原住民与外来建设者共同的节日。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塑造着城市的筋骨,而文化,正悄然培育着它的灵魂与脉搏。“车城有约 文荟深汕”正是这一宏大叙事的生动起点。这座以“车城”为名的产业新城,在崛起之初便坚定以文润城,加快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构建契合车城特色的文化活动体系。
五彩的手抛纸被高高抛向空中,点燃了文化嘉年华现场的欢快气氛。
2025年初,当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布全年将举办138场文化活动的计划时,不少人心存疑虑:一个尚在建设初期的产业新城,有没有必要大规模地搞文化?
事实很快给出答案。“车城有约 文荟深汕”文化嘉年华实现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直达园区、直通村居,覆盖服务群众超15万人次,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这正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启动“车城有约 文荟深汕”文化嘉年华的深层考量。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市唯一拥有大片农村的地区,也是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城。近年来,随着比亚迪等智造企业落户,产业快速发展,工人加速集聚。
传统产业园区最容易陷入“工作生活二元对立”的困境,员工把这里当作临时驿站,难以形成真正的社区认同,企业则要面对居高不下的人才流失率。过去五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实际管理人口翻了一番,如何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拓展特色文化空间、提升文化产品供给成为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深汕的逻辑很清晰:文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构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的精神食粮。
深汕的回应很坚定:文化润城,用文化为产业新城注入灵魂。
基于文化资源分散、品牌辨识度不高的现实基础,深汕重塑体系,探索让文化供给从“零敲碎打”向体系化跃升。
今年,深汕结合车城特色,确立文化嘉年华为主品牌项目,以“车城有约·文荟深汕”为文化活动主线,统筹“文化下乡”“深汕星期四”“电影下乡”等惠民文化项目,多方协调区各单位的文化资源,借助文博会、深圳读书月等文化平台,构建起“季有盛典、月有精品、周有特色”的常态化的本土文化活动矩阵,形成了联动各方、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服务网络。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是当地的龙头项目,来自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建设深汕、安家深汕。去年深汕读月书首次走进比亚迪园区,今年首场文化嘉年华又来到这里,美食品鉴、非遗游戏、歌手驻唱、手作体验深受工友及周边村民的欢迎。
文化嘉年华活动现场。
在比亚迪工厂周边,春季文化嘉年华“迪友创艺市集”吸引数千名产业工人,也让鹭月·又见烟花美食街区成为他们下班后最期待的休闲去处。“上班造车,下班乐活”,工人小陈这样形容他在深汕的日常,“有这些活动,感觉这里不只是工作的地方,更像一个家。”
今年以来,深汕文化嘉年华季度品牌活动已开展4场,全年开展“深汕星期四”54场、文化下乡23场、公益电影408场,从常规化的活动组织转向品牌培育运营,更多接地气、有活力的文化活动精准直达基层。同时,通过“以节造节”和资源整合,打通园区、社区与景区,推动文化服务直达基层。在内容上,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将渔歌、麒麟舞等非遗元素与流行音乐、文创市集等现代形式结合,实现活化表达与年轻化网络化传播。
五彩的手抛纸被高高抛向空中,点燃了文化嘉年华现场的欢快气氛。
夏日的百安村,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百年古村的海岸边,威风凛凛的麒麟踏着鼓点巡游,刚劲有力的罗山拳引来阵阵喝彩,创艺市集的灯光在暮色中亮起,年轻人在音乐弹唱中举杯畅饮,古老渔村因数以千计游客的涌入而欢腾起来。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正是深汕文化活化的精髓所在。文化嘉年华并非简单地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而是进行一场深度的“文化转译”——将古老的地方文化元素,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语言,重新呈现在当代人面前。
在今年文化嘉年华收官之战,深汕以“文化赋能产业、书香浸润车城、科技点亮生活”为主线,举办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分会场活动暨“车城有约 文荟深汕”2025文化嘉年华书香创艺市集活动,打造“文化+科技+法治+生活”一体化的冬季文化嘉年华,让广大产业工人和居民在轻松愉悦中体验AI赋能的文化新生活,感受智造车城的精神温度。
在秋季文化嘉年华中,深汕推出新编疍家渔歌《逐梦海湾》,以现代编曲激活传统旋律。《逐梦海湾》在文化嘉年华上出圈出彩后应邀走出深汕,前往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演出。此次冬季文化嘉年华,在深圳大学老师的精心编排下,《逐梦海湾》再次推陈出新,展现风采。
网易云入驻乐队亮相文化嘉年华,音乐迅速拉近与市民的距离。
深汕推出新编疍家渔歌《逐梦海湾》,以现代编曲激活传统旋律。
鲘门中心小学音乐老师冯惠丽带领学生们精心排练了《逐梦海湾》的配舞,她道出了文化传承的感悟:“疍家文化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深汕独特的历史韵味,更通过音乐这种形式,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这种理解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艺术体验和情感共鸣自然生成的。
“手抛纸”这一环节的设计,同样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当印着汽车、贝壳、小鱼等图案的手抛纸飘向天空时,传统的祝福文化与现代的车城工业文明、古老的海洋文化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视觉对话。
五彩的手抛纸被高高抛向空中,点燃了文化嘉年华现场的欢快气氛
音乐作为最易引发共鸣的艺术形式,也扮演了连接时空的桥梁角色。网易云入驻乐队、本土歌手和深圳大学乐队的轮番登场,带来了《海阔天空》、《爱你》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曲目。这些音乐迅速拉近了与年轻游客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深汕人的距离。
更深层来看,深汕的文化活化实践,本质上是在产业新城建设初期,同步构建城市的文化身份。来自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与本地居民在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共享精神富足。
这种做法超越了单纯的文化保护,而是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本土与外来人口的桥梁,为这座产业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麒麟摇头摆尾、凌空翻睛,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刚劲有力的罗山拳引来阵阵喝彩。
文化嘉年华带来的,是一场全面的价值升华。
它是最强的“社会黏合剂”。对于世代居住在此的本地村民而言,这场文化嘉年华带来的,不仅是家门口的热闹,更是生活方式的焕新与精神世界的丰盈。
鹅埠街道的陈阿姨如今有了新的“守候”。每到星期四,她不再是早早回家看电视,而是会溜达到深物·汕品生活书店参加文化活动,听听年轻人的歌声,看看那些既熟悉又新潮的文创产品。
从香港专程回到家乡鲘门的黄小姐,站在百安村的文化嘉年华现场,几乎认不出这就是自己记忆中的故乡。
这种变化印证了文化活动作为社会黏合剂的独特价值。当本地村民在舞台上展示麒麟舞,来自深圳的工程师在台下喝彩;当疍家老船长讲述闯海故事,年轻的产业工人认真聆听——这些共享的文化体验正在消解新老居民之间的隔阂,构建起“深汕人”的共同身份认同。
而文化带来的,远不止社会价值。
它是强劲的“经济催化剂”。春季文化嘉年华带动鹭月·又见烟火美食街营业额较平常日均营业额增长约50%。夏季文化嘉年华带动百安村民宿入住率接近九成,周边格兰云天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约80%,周边商户销售额平均增长超30%。秋季文化嘉年华带动民安村周边美食街较平时增20%。
文化嘉年华活动上,保龄球等游戏吸引市民参与。
在百安村的海市蜃楼民宿,老板娘曾文静的见证尤为生动。“以前游客都是匆匆过客,现在他们因为文化活动留下来,深度游玩。”她说,夏季文化嘉年华期间,民宿连续多晚爆满,“不少来自比亚迪的工程师和本地渔民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成了朋友。”
文化带来的更深层次变化,体现在人才流向的转变。在比亚迪深汕工厂工作的张工程师,原本习惯周末就回深圳市区,如今却在这里“定”了下来。“周末去市集逛逛,晚上听场音乐会,这种生活让我找到了归属感。”
这一转变印证了“以文化人,方能留人”的深层逻辑。当文化成为连接人们情感的纽带,当传统与现代在创新中融合,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实现从产业高地向幸福家园的升华。
“一座城,首先要成为人们愿意称之为‘家’的地方。”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鑫认为,产业新城的成功,核心在于“育人”。“文化润城”正是“育人”的关键,也是吸引并留住人才、激发城市内生活力的根本,其作用不可替代。
从“流量”到“留量”,文化润城正在为深汕这座产业新城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文化建设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城市的“面子”,也是发展的“里子”,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人心与梦想的核心力量。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校/徐笑丹、周惠婷、魏曦、林贤如
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媒体中心综合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