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门 石林县民族宗教局供图
石林千峰立,团结万象新。
清晨的阳光洒在奇峰林立的云南石林胜景,第一批游客已在“民族团结之门”前驻足拍照。来自广东的陈女士一家在阿诗玛化身石前仔细聆听讲解,孩子轻轻触摸岩壁。“没想到自然风光背后藏着这么深的文化底蕴。”陈女士感叹,“孩子在这里既增长了知识,又对中华文化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这是游客在石林风景名胜区很普通的一天,也是景区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石林正以旅为媒,以景铸魂,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喀斯特地貌上绚烂绽放。
融入新内涵
自然与文化交相辉映
“我们注重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把中华文化融入景区游览全过程。”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沈碧芸介绍。
石林胜景甲天下,文化交融润无声。在石林风景名胜区,31处摩崖题刻并非是冰冷的石头,而是鲜活的历史见证。讲解员杨贵华站在“南天砥柱”题刻前,向游客们讲述着背后的故事。她巧妙地将中华书法、传统文化风俗、红色革命故事融入讲解,游客们在欣赏自然奇观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历史的演绎与灿烂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石林风景名胜区精心打造了十余条红色文化与地质科普景点组成的研学线路,“书本知识”与“实地感知”在这里深度融合,石林风景名胜区成了广受省内外广大师生欢迎的“行走的课堂”。
景区匠心打造了“民族团结之门”、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展示走廊等文化景观。这些引人注目的景观小品前,各地游客接踵打卡拍照,通过社交媒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细雨润物般,得到更广泛传播。
融入新载体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窗口
在石林风景名胜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实现的。
“我们正在实施讲解员素质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创新‘3+12+X’培训模式。”沈碧芸介绍,该方案包括讲解员素质技能提升、线路讲解词优化提升、管理服务提升三大行动,并与时俱进融入“旅游+X”新业态内容,实现每年12个月,月月有培训计划。
杨贵华是这一培训体系的受益者。作为景区的星级讲解员,她深刻感悟到自己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风景介绍:“我们现在更注重‘融’的导向,把红色革命文化、中华题刻书法文化、优秀民风民俗等有机融入讲解中,让游客在‘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石林风景名胜区在游客接待中心建设了阿诗玛文化展厅、旅游党建成果展厅、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展示走廊等,并在景区各处张贴悬挂体现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图片,不断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同时,景区推进的“阿诗玛的朋友圈”项目更是创意十足。197个文创单品,将中华优秀文化符号嵌入旅游服务的各个方面,让景区这些美丽的传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
“我们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景区工作人员指着活动计划表介绍,景区打造了“浓情端午,‘粽’享石林”“爱在金秋石林,相约乃古花海”“七夕石林,为爱奔跑”等特色民俗活动。火把节期间,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大三弦舞,欢声笑语回荡在石峰之间。
更令人感动的是,景区周边彝族村寨的18支优秀文艺队伍定期到景区进行原生态群众性民族文化展演,以实际行动践行“唱深情的迎客歌留游客、跳欢快的大三弦舞招游客、亮绚丽的民族手工艺品引游客,玩民族体育项目揽游客”,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旅游活动润物细无声地植入游客心中。
融入新模式
构建团结和谐共同富裕新机制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要实现经济层面的共享,也要注重文化层面的融合。石林景区积极探索景村联动互嵌式发展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创共享、共同富裕的民族团结和谐进步机制。
“我们坚持‘空间互应、资源互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建立保护区村组集体经济扶持和保护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补助制度,以及富余劳动力在景区优先用工等机制。”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景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200余人。
如今,石林的发展成果正实实在在地惠及各族群众。通过建立旅游反哺“三农”的机制,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这些举措不仅让发展红利触手可及,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石林是我家,我要用心保护她;游客来我家,我要用心服务他”的共同理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式发展模式。
融入新业态
谱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石林风景名胜区以打造“数字石林”为抓手,为景区发展进行数字化赋能,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方式、新业态。
“我们正在推进景区大数据中心搭建和数字石林阿诗玛演艺等‘数字石林’项目。”沈碧芸介绍,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石林旅游智慧化,以现代化信息服务推动旅游服务品质快速提升。
在数字石林智慧旅游项目和数字石林阿诗玛演艺等旅游新业态中,景区融入地质科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阿诗玛文化等元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潜移默化地在向游客展现祖国大好河山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成果。石林风景名胜区2024年接待游客357.62万人次,同比增长6.88%,旅游直接收入4.36亿元,同比增长1.81%。2025年1月至10月,景区接待游客328.13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直接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7.50%。从1978年至今,已累计为国内外8000余万人次游客提供了游览服务。
“这里不仅风景独特,更能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来自内蒙古的游客巴特尔在阿诗玛文化展厅留言簿上写道,“中华民族一家亲,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暮色降临,游客逐渐散去,而石林的故事仍在延续。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的奇石森林,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谱写着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崭新篇章。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通讯员 苏小康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