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五云公园:皓月桥
付聪林
五云公园是张掖市继甘泉公园和润泉湖公园之后的又一大城市公园 ,名字源于古城的一座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五云楼。
五云楼是甘州区的重要历史建筑,现为五云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融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城市景观。五云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甘州知府冯祖悦与张掖知县王廷赞主持修建,选址于甘泉之畔,原为书院建筑。
1943年,近代罗家伦登上张掖五云楼后,眺望四野,欣然赋诗:“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就是今天张掖引以为豪的旅游文化名片《五云楼远眺》。
五云公园地处古城南郊,占地面积400多亩。也许是西北干旱缺水的缘故,张掖人骨子都有亲近水敬畏水的本真意识,大多公园以湖面和绿地为主。皓月大桥景点的建造更是淋漓尽致地诠释着这一理念。
每当暮色浸染甘州大地时,五云公园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皓月桥如一轮玉盘横亘水系之上,白色桥塔倒映水中,与天边流云、远处雪山相映成景。这座崛起于城市核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以现代设计语言对话自然景观,用人文巧思串联景观脉络,成为张掖市甘州区一张靓丽的文旅名片,更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云公园湖泊水域占到公园的一小半,宛如城市中央的一块碧玉。皓月桥雄跨湖泊东西两岸,将公园自然划分为南园与北园,既似长虹卧波,又若明月凌空,完美诠释了 "皓月" 之名的诗意内涵。桥体选址精妙,东接亭台楼榭,西连水阁栈道,南北两侧花草繁茂、绿树成荫,形成了 "桥在景中,景随桥动" 的独特空间体验。漫步桥上,湖水清澈见底,游鱼自在穿梭,岸边垂柳依依,远处祁连雪山隐约可见,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在此无缝衔接,构成一幅立体的甘州画卷。
作为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典范,皓月桥的设计暗藏巧思。桥塔采用白色圆塔造型,线条流畅简洁,既似皓月悬空,又暗合肃南裕固族巴尔斯雪山的巍峨地貌,传递出 "高大、雄伟、神圣" 的精神内核。这种将地域自然符号转化为建筑语言的设计,让大桥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桥身结构现代前卫,材质选择兼顾耐用性与美观性,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与蓝天、白云、湖水共同构成和谐的色彩体系;细节处理上,栏杆的弧度、桥面的铺装都经过精心考量,既保障通行安全,又增添了视觉美感,尽显设计者的人文温度。
皓月桥的独特魅力,在不同时段绽放着别样光彩。白日里,桥塔倒映湖中,形成 "双塔映月" 的奇观,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桥影随波荡漾,分不清是桥在水中,还是水在桥上。落日时分,夕阳为白色桥塔镀上一层暖金,湖水被染成橙红,远处雪山轮廓分明,天地间一片静谧祥和,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拍照,记录下这壮美的瞬间。冬日雪后,桥身覆盖着皑皑白雪,与远处祁连雪山遥相呼应,天地间一片洁白,宛如童话世界,更添几分神圣与静谧。
夜幕降临,皓月桥迎来一天中最璀璨的时刻。公园内灯光次第亮起,将桥身勾勒得晶莹剔透,白色桥塔在灯光映衬下宛如星河坠落人间,横跨湖面之上。桥下音乐喷泉随旋律舞动,水柱在灯光映照下变幻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而直冲云霄,时而轻柔曼舞,与桥影、湖光交织成一场光影盛宴。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在桥上漫步,感受晚风拂面的惬意;或在湖边静坐,欣赏灯光与音乐的交响;儿童乐园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皓月桥不仅是视觉的焦点,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亲子时光、邻里闲谈、情侣漫步的温馨故事。
皓月桥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美感和丰富的景观价值,迅速成为张掖旅游的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此领略甘州的现代风采与自然之美;本地市民则将其视为城市骄傲,闲暇之余必至此处感受家园的变迁与进步。它不仅串联起五云文化公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更连接起张掖的过去与未来 —— 既有对裕固族文化、雪山地貌等地域元素的传承,也彰显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蓬勃生机。
皓月桥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矗立在甘州大地之上,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守护着市民的幸福与安宁。它以现代设计之形,融自然景观之韵,承地域文化之魂,成为张掖一张兼具颜值与内涵的城市名片。当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当春和景明或冬雪纷飞,这座桥始终以最美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张掖的诗意与远方,书写着甘州的繁荣与希望。(摄影:成林)
(作者简介:付聪林,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散文学会会员,甘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自1988年10月发表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200多篇,新闻作品5000余件。曾获“张掖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甘州区劳动模范,甘州区六届、七届政协委员,2021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授予“从事新闻工作者30年“光荣称号。现在甘州区融媒体中心供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