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无锡的鹅湖,不少外地人或许会一愣,但如果说起声名在外的“甘露青鱼”,很多人又会恍然大悟。
大名鼎鼎的甘露青鱼,就产自鹅湖。

鹅湖镇,是漂在水上的小镇,因为地处无锡东南的鹅湖而得名。
从地理上说,它不仅紧靠着沟通太湖与长江的望虞河,还与阳澄湖水域近在咫尺,在水运繁忙的年代,这样河湖交会的交通要冲,有很大概率会变成一种形态:远近闻名的口岸集市。
鹅湖就曾是这样的地方。

就在今年8月,鹅湖获批成为江苏省级旅游度假区,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个萦绕着鱼米与书香的江南小镇。
鹅湖的朋友告诉我,想要读懂这里,就要读懂鹅湖的“小”和“大”。
先说这个小吧。
鹅湖的“小”,是从一户人家的迁徙开始的。
明代初年,一个叫华贞固的年轻人来到这里。
当时的鹅湖偏处一隅,人烟稀少、荒地遍野,华贞固就从两间茅屋起步,修堰垦荒、筑堤治水,在湖荡荒滩中开垦出了一方生机盎然的家园。
后来华贞固被奉为荡口华氏的始迁祖,华氏家族也被誉为鹅湖的第一代创业者。
直到今天,当地人开玩笑还经常会说,
“来鹅湖要是不知道别人姓什么,一般先问是不是姓华,多半就对了 ”。
从一户之家,到一方名镇,鹅湖的兴起,始于微末,成于坚守。
说鹅湖“小”,最直观的还有它的占地面积:
鹅湖镇总面积有54.57平方公里,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面积为13.78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2个杭州西湖或者3个南京玄武湖公园的大小。
小而美、精而秀就是它天生的底色。
那么,什么是鹅湖的“大”呢?
第一个“大”,是“大资源”。
不管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鹅湖都有很多堪称“王牌”的好东西。
先说自然资源。
鹅湖拥有独特的湖荡文化,东枕鹅真荡、南挽南青荡、北连白米荡、西接苏舍荡,古代这里曾是连绵泽国,如今则是大大小小的湖荡如珍珠散落。

被誉为“无锡最美步道”的秋香步道也在鹅湖,沿途种满了芝樱、银杏、芦苇,夏天还可以赏荷,四季皆成风景。
步道转角处“东半扇”是观赏“一卷青绿”鹅湖风光的最佳角度,一旁的稻田景观咖啡屋,则为这片风景提供了最惬意的“歇脚处”。

说到秋香步道就不得不提鹅湖的人文。
“秋香”之名的由来就与“三笑点秋香”的经典传说有关,尽管唐伯虎是否真有“三笑”情缘并没有正史佐证,但他多次到访鹅湖却是不争的事实。
“柳沉雾气蒙蒙湿,月荡湖光晃晃明”,这篇极具浪漫的诗作相传就是唐伯虎月下泛舟鹅湖时写下的。
除此之外,小镇之上还走出了许多名人大家:
科学先驱、发明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的华蘅芳;人民音乐家、《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漫画大师华君武、国学大师钱穆;科学巨匠钱伟长.....
这种资源,够不够“大”?
第二个“大”,是“大想象”。
无论是风格还是产业,这方水土从不为自己设限。
别看鹅湖出名主要靠的是文旅,它发展起新兴产业来同样毫不逊色。
今年,无锡明确将再添一座通用机场,这座机场规划落在了鹅湖。

论载体,鹅湖镇低空经济产业园正在规划;
论资金,这里有规模20亿元的无锡低空经济和空天产业专项母基金加持;
论上下游,航空器制造、无人机物流、飞行培训以及空中旅游等全产业链条正在聚合;
论场景,鹅湖还在不断开拓“低空+旅游”融合场景,拓展飞行体验、赛事运营、教育培训等领域,彻底打开了“水陆空”立体发展的想象空间。
而低空经济,还只是鹅湖“想象力的一个切面”。
来到鹅湖,锡山区历史上第一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磅产业项目——中汽新能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4条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线已全面建成。
中汽新能是业内领先的专业锂离子蓄电池制造商,该项目则是其布局华东市场的重要一环。
选择把这个重要项目落在鹅湖,本身就证明了这片土地的产业生态之优渥和成长潜力之巨大。
除此之外,消费电子产业园也在同步发力,先后落地川欧科技、同方电机、炜特电机铁芯、高义包装等项目,总投资超20亿元,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园正聚焦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和新能源产业,朝着“无锡消费电子引领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地、长三角智慧生活电子制造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新潮的产业,在鹅湖这方小镇上,竟然还藏着无锡首家马术生态综合体:
江苏恩霖国际马术俱乐部。

马术在中国古代是“君子六艺”之一,在西方又被誉为“第一贵族运动”,现如今,这项跨越东西方的优雅竞技,也在鹅湖这个江南水乡扎下了根。
恩霖马术俱乐部总投资2亿元,占地200亩,定位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训练场,而是一个集赛训、生态、社交于一体的高端文旅标杆。
同时,恩霖还在打造“马术+农作”体验,推动传统研学与现代体育融合;构建“马术俱乐部+商务平台”模式,定期举办名流沙龙、企业团建,形成“体育+文旅+商务”的价值闭环。
不设限、不画圈,鹅湖始终以开放的胸襟,迎接一切“可能性”,这里既有小桥流水的江南底色,也有策马奔腾的国际范儿。
第三个“大”,是“大格局”。
在鹅湖,文旅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
他们的规划叫做“三湖两带一古镇”,以“产业为基,文旅为翼”,每一个环节都大有可为。
三湖就是鹅真荡、南青荡、白米荡,两带是学海路至人民路一带和甘露大街一带,古镇则是“核心IP”荡口古镇。

其中,人民路至学海路段将对标苏州平江路,正在打造“八湖九漾”文化商业融合项目。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路一直都是苏州文旅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又巧妙植入了许多紧跟时代的网红小店。
“八湖九漾”走的同样是这种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的路子,把高端餐饮、潮流文创、主题市集等多元业态聚集起来,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全新的街区。
但和平江路不一样的是,“八湖九漾”带着更强的社会属性与公益使命。
它的对面,就是无锡慈善博物馆,这里全方位展示了无锡古代慈善历史文化和近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历程,总结了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无锡经验。

无锡慈善博物馆选址于此是因为这里慈善、孝义文化底蕴悠久深厚,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就在鹅湖,荡口古镇的华氏义庄早在明清时期就利用义田收入扶贫济困、兴办义学,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以华氏为首的孝义家风更是延续至今。
有这样一张现成的名片,“八湖九漾”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文化商业区。
它融合科创研发、慈善公益等功能,通过艺术疗愈、文化体验、商业赋能等方式,打造集公益服务、文化消费、政企接待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这里会有特色市集、文创展区、主题餐饮,展示地方文化,拉动消费体验;
这里也能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公益服务;
这里还会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用特色运营覆盖成本,反哺公益事业。
在鹅湖,商业可以向善,文化可以暖心,这座小镇的抱负,正在通过一种更有温度的方式实现。
月溪书院则位于另一“带”甘露老街上,它的前身是一座穿越时光的宋代建筑“悟真道院”,也是“百宅百院”活化利用的典型代表。

2019年,面对年久失修的古建,鹅湖镇启动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工作。
712.4平方米的空间内,修复团队攻克制梁工艺等难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貌,让这座曾经的悟真道院重获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月溪书院并没有止步于“物理修复”,而是植入了多重文化功能,其中最亮眼的,就是甘露书场。

甘露书场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江南评弹文化的历史记忆。修缮后的甘露书场环境提升了不少,但却仍保留了“听众每人每场只收2元茶水费”的传统。
从书院铺开,鹅湖还在不断推进月溪河畔甘露老街的改造。
现如今,鹅湖“小”中蕴含的这些“大”,已经引来了各方关注。
首先是高端民宿“飞茑集”江苏首店即将启动规划。
要知道,对于乡村文旅来说,高端民宿的打造一直都是绕不开的议题,一家好的民宿对于文旅消费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愿不愿意在此“过夜”。
飞茑集特别讲究“一店一设计”,每一家分店都会根据选址进行特色化的设计:
比如飞茑集·重庆有独特的"云上梯田"景观,飞茑集·中卫同时拥有沙漠、黄河、绿洲三大稀缺景观资源.......这也让人不禁期待,落地鹅湖的飞茑集会以什么样的风格与大家见面。
除了民宿,各类文旅项目也纷至沓来:
其中,水墅·城市游艇项目计划以南青荡70000平方米绿水面积为基底,打造满足休闲度假、城市观光、商务活动等各类需求的“水上会客厅”。
再透露一下,同程和携程两大文旅行业巨头也在关注鹅湖。
这也很好理解,鹅湖这么丰富的资源,确实可以发挥的点太多了。
比如,能不能通过类似大唐不夜城、清明上河街那样的夜游、夜市、夜演艺,打造“让人留下来”的消费场景,把鹅湖的文旅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能不能利用古镇游船的特色,引入俱乐部培训基地、团队团建基地,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能不能将民宿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举行各种徒步活动、组织垂钓比赛?
说到底,鹅湖的“小”,是一种秀美,尽管“小”,但它身上有着苍翠的往事,也有着生活的丰满;有着江南的柔美,也藏着一颗倔强进取的灵魂。
而鹅湖的“大”,不在于争一地之方圆,而在于底蕴;不在于复制别人的故事,而在于创造自己的精彩。
它用文旅宽度对抗同质化竞争,用内容深度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在这片“八湖福地”上,鹅湖正以一方水土的格局,装下更多关于产业和文旅的想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