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大前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富有特色的古村落。
太行深处的秋阳,像一层薄纱漫过层层山峦,走进大前村,青石垒成的梯田随山势起伏,漫山的红叶与古柏相映成趣,刚入村,便被这座"悬崖上的石头村"撞了个满怀。
相传明朝末年,因战事和灾荒,大前村的祖先从当时隶属平定的一个村子逃难到此,看到此地山水条件不错,便暂居下来。他们先利用天然石窑做房子,后随着人口增多,开始开荒种地、搬石修房,形成了“石头村”的雏形。
村名溯源最初叫“大切村”,因村庄地处山高谷深之地,山坡陡立如刀切,故以此得名。
更名传说:一说因早期迁居村民家族多为“前”字辈,后更名为“大前村”;另有说法是建村后因村落规模渐大,结合村民姓氏相关的“前”字定名。
踩着青石板铺就的村道前行,脚下的石头被岁月磨得温润发亮,两侧是依山而建的石砌窑洞,墙体由"干碴石头砌墙"工艺垒成,不用一抔泥土粘合,却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稳固。村民们说,这些石屋是祖辈明末逃难至此搭建的,"前筑高堰后劈山坡",把陡峭的山崖变成了安身之所。墙角的青苔、屋顶的茅草、窗棂上的木雕,都在诉说着村庄的古老故事,偶有村民坐在自家石院门口择菜,孩童追着鸡群跑过,烟火气与古村落的静谧交融得恰到好处。
大前村的房屋采用“前筑高堰后劈山坡”的方式修建,多为石砌窑洞,是典型的“石头村”。其“干碴石头砌墙”工艺尤为独特,垒墙时不用泥土等粘合剂,墙体垒好后,用树木柴草盖顶,再垫上“白石干”,内墙用红土与草和泥抹墙,这种建筑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行至村中央,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柏格外醒目,树下设着神龛,香火袅袅。村民介绍,这棵古柏是村庄的"守护神",每逢过节,大家都会来祭拜祈福,这份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融入大前村的民俗基因。不远处,石崖之上的古戏台与悬崖凹陷处的观音庙遥相呼应,戏台的木梁上还残留着旧时的彩绘,虽有些斑驳,却依稀能想见当年村民聚在此处看戏祈福的热闹场景。
转角处,一抹红色映入眼帘——平定(路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静静矗立,如今已改建为红色大前抗日纪念馆。馆内的老照片、旧文件、烈士遗物,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这里作为抗日根据地的峥嵘岁月。当年路北县政府迁至此地,村民们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许多烈士用鲜血守护了这片土地。站在旧址的石窗前,仿佛能听见当年的号角声,红色基因早已深深扎根在这石头村落的每一寸土地。
抗战时期,大前村是抗日根据地,具有较好的隐蔽条件和群众基础。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平定路北县政府迁入此地,组织领导路北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村中许多烈士为革命牺牲。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我沿着新修的登山步道前行,9公里的步道串联起小洮河、采摘园等景点,沿途可见工人正在修缮闲置石屋,打造"太行院子"民宿。村民笑着告诉我,2016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以来,村里变了大模样:道路硬化了,河道整治了,煤改电让冬天更暖和,40亩生态采摘园让游客四季都有收获,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大前村曾是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落后。2016年,大前村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大前村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村里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平定(路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上建起红色大前抗日纪念馆。2019年,村里引进企业打造特色民宿文化村落,逐步发展成为旅游名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