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井塘古村那片由石头垒砌而成的宁静之境折返,青砖黛瓦所蕴含的质朴韵味仍在心头袅袅萦绕,车子已然载着我们投入了青州古城的温暖怀抱。
这一程旅途,恰似从乡野的静谧幽远,骤然踏入了市井的热闹繁华,而旅程的终点,竟邂逅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滂沱大雨。
这座久负“东方古州,三齐重镇、海岱都会”盛誉的古城,早在七千年前,便已绽放出文明的璀璨曙光。作为古九州之一,它的名号赫然镌刻在中国最为古老的地理典籍《尚书·禹贡》之中——“海岱惟青州”。此处的“海”,指的是渤海;“岱”,则是泰山。这片雄踞于山海之间的广袤大地,自古以来便是文明的摇篮。
从阜财门信步至偶园,从牌坊悠然踱向贡院,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明清岁月铺就的石板之上,每一眼望去,皆能穿透千年的悠悠时光。
青州的历史地位堪称卓异非凡。自汉初起,此地便开始设置郡县,曾作为省级治所长达千余年,担任郡府治所亦逾一千六百多年。直至明洪武九年之前,这里始终稳踞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核心之位。南燕国更是在此定都达十二载之久,使其荣膺山东境内唯一的王朝都城之美誉。
如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青州古城,堪称国内外罕有的、至今依旧保存完好的山水城一体的明清遗珠。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城中,百余条古街巷纵横交错,如细密的蛛网般编织着往昔的繁华;大量的衙署建筑遗存,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挺立,默默见证着曾经的辉煌;西洋建筑群别具一格,为古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异域风情;遍布古街的牌坊巍峨耸立,似是历史的守望者,共同倾诉着从悠远的古九州到明清府城数千年的沧海桑田。
阜财门,宛如这场旅程悠扬的序章,它亦是古南阳城的南门。这座城门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金、元、明、清诸朝的更迭变迁,始终是路、行省、府署的所在地,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历史守望者。
从最初以土筑城,到洪武三年改建为砖城,它目睹了无数次历史的风云变幻、朝代的兴衰交替。礼部尚书冯琦曾用“地控海邦,万里扫鲸鲵之浪;云开天府,千山当虎豹之关”这样的诗句,盛赞其地势的险要。此等言辞,生动地描绘出阜财门扼守要冲、雄踞一方的气势。
如今,重建后的城楼严格依照历史原貌复建,其高耸的轮廓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勾勒出雄浑壮阔的剪影,尽显古朴与威严。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脚下那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的砖石,仿佛还隐隐回荡着旧日的驼铃阵阵与车马喧嚣之声,让人不禁遥想起往昔的繁华盛景。
登临城楼,极目远眺,一片片灰瓦屋顶错落有致,恰似历史的鳞片,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中静谧地“呼吸”。整座古城的肌理,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人沉醉于这厚重的历史氛围之中。
穿过城门,海岱都会坊傲然矗立眼前。这座牌坊,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彰显着古代青州在历史长河中的尊崇地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它的身后,竟屹立着一座尖顶的天主教堂。刹那间,东方牌坊的端庄典雅与西方教堂的挺拔峻秀奇妙地同框呈现,一种时空错置的独特感觉油然而生,仿佛让人在一瞬间穿越了不同的文化与时代。
古代青州,雄踞于海岱之间,历代以来皆是繁华富庶的都会之地,亦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长期稳坐山东地区的核心之位。“海岱都会”这一称谓,犹如一枚璀璨的勋章,印证着这里作为商贸中心曾经的辉煌往昔。遥想当年,商贾云集,车马辐辏,此地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山东第一府城”,尽显繁荣昌盛之象。
沿着古色古香的街道向北缓缓徐行,脚下的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不远处,尚书里坊肃穆庄重地伫立着,它宛如一位沉默而威严的历史守护者,静静地凝视着世间的沧海桑田。
这座气势恢宏的牌坊,乃是为了纪念明代赫赫有名的兵部尚书石茂华而精心建造。石茂华,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报国之心,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指挥若定,屡次挫败敌军的进攻,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他在朝堂之上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为国家的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当我们走近尚书里坊,细细端详那精美的石刻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与石茂华进行一场跨越历史的对话。每一道石刻纹理,都宛如岁月的密码,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深意。那些细腻而生动的雕刻,有的描绘了石茂华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他身披铠甲,手持利刃,眼神坚定而犀利,仿佛能够穿透敌人的防线;有的展现了他在朝堂之上与同僚们共商国是的画面,他神态庄重,言辞恳切,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出谋划策。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深刻镌刻着一位股肱之臣的忠勇与风骨。
抚摸着牌坊上的石刻,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石茂华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坚定的信念。他的忠勇与风骨,不仅是他个人的品质,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看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身影。
尚书里坊,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不仅是对石茂华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它将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仰头凝视,细细品读那些古老的颂词,时光仿佛在此刻凝滞倒流。恍惚间,仿佛能穿越深邃的时空隧道,清晰窥见一个时代的无上荣光。
此次行程的华彩乐章,无疑当属偶园。这座往昔衡王府的东花园,迄今已历经五百余载春秋。
踏入园中,只见假山堆叠之技艺堪称鬼斧神工,与中南海瀛台的假山竟系同源一脉,皆具灵秀之韵。园内“福、寿、康、宁”“春、夏、秋、冬”等奇石,以及那闻名遐迩的十三贤石,在广袤的江北地区堪称独树一帜、举世无双,故而荣膺“国宝”之美誉。
此处虽无北方皇家园林那般雄浑壮阔、气势磅礴之象,却别具一种“康熙风格”所特有的雅致与内敛。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水榭临波倒映天光,假山嵯峨形态各异,曲径通幽蜿蜒其间,整体布局精妙绝伦,真可谓移步换景,处处皆成画卷。
园中数株古桂,眼下虽未到繁花似锦的花期,却依旧枝繁叶茂、绿意葱茏。这般生机盎然之景,已足以让人心驰神往,遥想秋日来临,那“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的绚烂盛景。
信步于园中,翠竹的影子随风摇曳生姿。寻得一处亭阁,悠然小坐,抬眸只见阳光透过层层竹叶,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侧耳倾听,微风穿过藤蔓,发出轻柔细密的声响。恍惚间,前朝文人墨客诗酒风流的雅趣盛事,仿佛触手可及,令人沉醉于这跨越时空的诗意之中。
青州古城的牌坊独具风姿,其中一门科第坊尤为引人注目。该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旨在旌表青州冯氏家族。
自冯裕伊始,冯氏家族便恪守书香传家的传统,科举功名在家族中代代延续。短短六十五年间,三代人里竟有六人高中进士,三人考中举人,书写了一段“一门科第”的千古传奇。
从偶园静谧安谧的氛围中踱步而出,一门科第坊如同一记重锤,瞬间将人从闲适悠然的心境中唤醒,拉回到对功名的现实思索里。
而静静矗立在坊旁的基督教堂,与此前所览景致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这让这条古街仿若一个独特的舞台,不同的信仰与文明在此悄然对话、相互交融。
尤为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青州古城宛如一方包容万象的净土,呈现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和谐共生的非凡景象。东西方建筑在此比肩并立,它们以独特的身姿与韵味,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共生共荣的绮丽画卷,恰似一幅笔触细腻、色彩斑斓的巨型织锦,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
古城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脉搏不仅镌刻于一砖一瓦的建筑之上,更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之中。那株历经岁月沧桑、不知年岁几何的古槐树,枝干虬曲盘绕,宛如一条条灵动的蛟龙,撑起一片浓密如盖的绿荫。它宛如一位沉默寡言却洞悉世事的史官,静静伫立在街角,以深邃的目光,看尽了一代代青州人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见证着这座古城的风云变幻与时代更迭。
转身迈入东门大街,一股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如同轻柔的浪潮将人悄然包裹。这条作为青州古城主要干道的街道,与城内百余条古街巷相互交织,宛如一张细密的大网,共同织就了古城的鲜活脉络。
有着八百年历史沉淀的昭德古街,依旧完好地保持着原有的格局风貌。街道两旁,古老的民居与商铺错落分布,高低起伏间尽显岁月的韵味。凭借这份独特的历史韵味与完整的格局,它在2009年荣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殊荣。
街道上,商铺的旗幡在微风中轻轻招展,仿佛在热情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当地特产的香味在空气中肆意弥漫、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而诱人的气息,撩拨着人们的嗅觉神经。此时,不妨放慢匆匆的脚步,让视觉、嗅觉、听觉等所有感官都沉浸在这份热闹非凡的氛围之中。
不经意间拐个弯,便邂逅了如卫里巷这般幽深静谧的古巷。脚下的青石板路,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温润而光亮,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两侧高耸的砖墙,宛如一道坚实的屏障,将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在外,只留下一方宁静的天地,让人可以尽情地展开遐想的翅膀。
汉、回、满等多个民族的两万多原住民,在这座古城内繁衍生息,完整地延续着古青州地区的传统文脉,宛如一条从未干涸的文化长河,源远流长。隆盛糕点、金城药铺、鲁味居等四百多家老字号和特色店铺,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百余种青州府传统名吃,更是以其独特的风味,延续着海岱都会往昔的繁华盛景,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生机活力。
青州府贡院,作为往昔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宛如一位沉默而庄严的历史见证者,默默目睹着青州文运的繁荣昌盛。在漫长的岁月里,此地先后孕育出八百名进士、十二名状元,这般辉煌成就,在国内堪称凤毛麟角、极为罕见。
北宋时期,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先后任职青州,他们心怀苍生、施政惠民,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福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也曾在此安居长达十余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佳作,为青州的文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漫步于贡院之中,思绪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眼前依稀浮现出无数士子正襟危坐、奋笔疾书的身影。他们于笔尖倾注着一生的抱负与梦想,试图通过科举之路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理想。
冯府旧址与青州府贡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城权力与文脉的核心所在。冯府如今虽只剩断壁残垣,但那斑驳的墙壁、颓败的屋舍,却能轻易勾起人们思古之幽情,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的繁华盛景。而那静静横跨在潺潺流水之上的石桥子,历经岁月的洗礼,不知承载了多少赶考学子的忐忑与期盼,又悄然带走了他们多少的梦想与希望。
日暮西垂,我们这充实丰盈的一日尚未画上句点,天色却毫无预警地陡然沉黯下来。刹那间,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如银河决堤般毫无缓冲地倾盆而下。
方才还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街道,瞬间变得空旷寂寥。人们如惊弓之鸟般四散奔逃,急切地寻觅着可以避雨的栖身之所。
我们躲在一处屋檐之下,静静凝视着眼前的青州古城在暴雨的洗礼下换了一番模样。雨水在青石板上迅速汇聚成湍急的水流,奔腾而下,溅起洁白如雪的水花;屋檐之下,万千雨帘垂落,仿佛一道道晶莹的帷幕,将远处的街景晕染成了一幅朦胧而诗意的水墨丹青画卷。
雷声滚滚作响,雨声哗哗不绝。在这喧嚣的雨幕中,那镌刻于云门山、有着“人无寸高”之妙的大寿字,那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所独具的“青州风格”,那世间唯一存世的明代状元卷,都在雨中渐渐模糊了轮廓,变得朦胧而神秘。
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以一种酣畅淋漓、甚至有些狂放不羁的方式,为我们此次的旅程画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句点。暴雨如同一把巨大的扫帚,洗尽了游客带来的喧嚣与浮躁,却让历史的深邃与苍茫更加清晰地展露出来。
在这雨幕之中告别古城,心中并无丝毫遗憾,唯有一种被彻底洗礼后的澄澈与宁静。古城的故事,仿佛也随着这潺潺的雨水,深深渗入了记忆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成为一段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2024年11月11日草成于东营市2025年11月20日修改补录于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