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给银川定义。按理说它地处西北沙漠荒寂之地,应该是一座整天被风沙洗礼的灰头灰脸的城市才对。但生活在银川或者来到银川,却会有一种认识颠覆感,那就是仿若置身江南之感。
塞上湖城,大美银川,名不虚传!
银川的发展充满朝气与活力!获得的荣誉和标签有很多,充满时代感和科技感。比如“算力之城”、“智慧城市”、“最具投资热力城市”等等。而要说传统,“凤凰城”、“湖城”等也成为人们对于银川的认识。
简单来说,银川百变,一城千面。从单一角度来看待和概括银川,都显得片面!
其实银川完全可以再打造一个城市标签,那就是“桥之市”!
银川的桥梁有多少座?相信能数的清楚的人不多。超过两个手掌指数就算威记输。
而要说让人能记住的桥梁也不多。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凤凰桥、未来的天平桥了。还有就是老城一些以桥名做地名的桥梁,毕竟成为人们的生活日常,想不记得住都难。比如说南门桥,西门桥,东门桥,保伏桥等。
但是要说“银川第一桥”是哪座?估计很多人就更不知道了。
“银川第一桥”是按历史上的名气,还有时间的久远来说的,这座桥就是“永通桥”!
《永通桥》
银川·威记
红花碧树凋,客行依旧稠。
不见牌桥影,谁人记千秋。
说起“永通桥”,可能很多人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实,它就是如今的南门桥!位置在银川老城南门的南薰路往南的胜利街上坡的顶端之上。它横跨红花渠,是银川城里一座普通的过渠桥。
所以,南门桥在很多人看来存在感很低,开车一个油门过了红绿灯都不会意识到是过桥。更不会有人专门停下来看它,毕竟没什么标识,更没有什么观赏性。
没有人想过,它竟然曾经是“银川第一桥”!
它因红花渠而出现。
明朝时期的红花渠,既是护城河,也是灌溉渠,渠口自唐徕渠(如今的民族南街和凤凰南街交汇处往南一点),绕银川城西南蜿蜒东北十八里,至八里桥典农河出。
志书上记载“前人疏黄河水灌田,分流其下,即红花渠是也。”那时候的渠宽据说有“十丈之距”。因为到了银川南门段,“与路旁明水湖混为巨汇”,成为人们出城必须要跨越的水渠。
那么南门桥始建于何时?志书上这样写的:“桥距夏城之南里许,旧名‘永通’,相传创自国初,惜作者无文字可稽。”
那时候的永通桥可不“永通”,是随着红花渠的放水关水而变化,人们日常只有“以土木架梁,不任浸漫,寻就倾圯,经行甚病之。且岁岁而修之,糜费不资,盖徙劳而无益于事也。”简单来说,那时候修桥,就是由于修桥材料简陋,又缺乏护理,所以这桥不经踩,每年都是简单地修了又塌,塌了又修,费工费时。
并且随着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银川城“复修西半城”,人口也随之繁庶,城市随之繁华,南门桥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因为这是官道,更是银川出城的必走之道。
到了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巡抚都御史崔让就任宁夏,他经过南门桥,“目激乃弊,亟图易以石为经久计”,所以他就计划重修南门桥,然而由于“适饥馑存臻,边事孔殷,欲为而未暇也”。所以没能马上动工重修。
到了第二年“岁既熟,边方亦无事”,他终于腾出手了。于是开始组织重修南门桥。他组织主持修桥事宜,镇守太监韦敬,前总兵官周玉,副总兵官刘文参加会议。
下首有有佥事官列举说宁夏镇的主要迎接送往,军队出兵,民众的作息,都由这里进出和进行。所以不能再怠慢了,修桥时间加紧更为重要。于是他借势“且力赞遂成之”。
就这样,南门桥开始动工,历时五个月修建完成。志书上这样写道:“崔让命工调役,凿石铸金,炼灰刊木。盖始事于是岁三月之戊申,落成于八月之丙戍也。”
修成后的南门桥雄伟壮观,成为银川南门外一景:
“劵砌一大空,上分为三衢,界以石槛,柱端饰以小狮子三十有二,两末端各翼大石狮八。南北长五丈,广称之,高下裁其半。桥之南,构坊牌三楹,上榜以金字二。曰‘迎恩’;中匾墨字三,曰‘永通桥’。牌之南舆土垫路,随其地而高下之,障湖水于道石。”
“其穹窿偃伏,如虹卧波;桥之隐隐然也。丹碧腾辉,工巧竞售,牌之巍巍然也;又杨柳夹堤,周道如砥,湖水浩浩然也。规模阔豁,气象雄伟,称大镇,视昔不同矣!纵观久之,心旷神怡”。
这样的景观维持到了清乾隆三年的那场大地震。它见证了明朝银川一次次的官员迎来送往,将士们的一次次壮志出征和凯旋归来。百姓歌舞升平,欢饮达旦,商贸繁庶也好,将士金戈铁马,马革裹尸也罢,都在这桥上路过。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它也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世人皆知“南门桥”,有谁认识“永通桥”?它沦为无名之辈而已。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还在!还有威记记得它!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