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繁华的香港
上周,我完成了一次24小时香港“特种兵”之旅:北京出发,落地香港,一日游之后西九龙高铁至福田,再从宝安机场返京。虽然行程紧凑,却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观察。
而就在11月26日,香港大埔一住宅区发生火灾,目前已致40多人不幸遇难,其中还包括英勇的消防员。消息令人痛心,也让我不禁回想起上周所见的香港城市面貌。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香港,但每次站在九龙密集的高楼之下,仍会感叹:香港的繁华,比内地大多数城市早了不止二三十年。
香港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始于上世纪70年代,随后三十年间地标频出,维港天际线逐渐成型。而内地城市的大发展,更多是在本世纪随经济起飞、地产蓬勃与城市化加速而来,时间上晚了相当一段。
香港“寸土寸金”的现实,也让这座城市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空间逻辑。这次短暂停留,让我对此感受更深。
二、建筑特色对比
- 居民楼,动辄四五十层
香港山地多、平地少,可供开发的土地极为有限,建筑只能不断向上发展。普通住宅多在40-60层,30层以下多为早期私人楼宇,部分综合体项目住宅层数甚至超过70层。而在内地,别说70层,超过30层的住宅都并不多见。
- 楼与楼之间,密不透风
除了往高处建,香港也通过提高建筑密度来最大化土地利用率。相比之下,内地城市土地供应相对宽裕,高容积率反而是开发劣势,部分城市甚至对住宅容积率设上限。因此,内地小区普遍显得更开阔。
- 休憩空间,被压缩的奢侈
为满足居住需求,香港几乎“见缝插楼”,城市绿地与公共空间被大幅压缩。这一点,与北京等城市近年来持续建设街角公园、大型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三、高密度建筑利与弊
这样的城市结构有利有弊
有利点:
- 高密度人口支撑起发达的地铁网络,商业设施高度集中,形成规模效应;
- 供水、供电等资源利用更高效,也更容易吸引人才、形成产业集群。
但缺点同样突出:
- 土地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推高生活成本;
- 高密度住宅在采光、通风、隔音方面体验较差;
- 公共设施在高峰时段压力巨大;
-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四、结语
回到大埔火灾,发生火灾的住宅小区建于80年代初,至今已四十余年,正进入需要频繁维护的阶段,本次事故的起因,也正是正在进行的维护工程。如此惨重的伤亡,某种程度上也与香港的住宅建筑特点有关:过高的楼层让云梯和水枪难以施救,过密的楼距则容易导致“火烧连营”。
如果没有亲眼见过香港的楼宇密度,没有亲身走过那些紧凑的街道,我或许很难真正理解这场火灾背后的城市语境。
这也让我更坚信:旅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无论什么样的旅行,只要走出去了就会有收获;也无论什么样的目的地,见识过了,就会有思考。
欢迎关注走走旅行,一起看见更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