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一首爆火的《苹果香》,让位于新疆伊犁的六星街火爆“出圈”。近日,带着这份对伊犁的向往,江苏广电“走进秋冬季伊犁”文旅探访推介团队踏入了11月的河谷老城,冬日暖阳洒在彩色街巷,《苹果香》的旋律伴着烤列巴的麦香漫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六星街街景
六星街的冬日,自带温柔滤镜,3条主街道交错延伸出6个扇形区域,蓝、绿、橘、紫的房屋错落有致,耳畔不时传来的民族风情音乐,与缤纷院墙相映成趣。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居住着汉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达86%,而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这座古老街区焕发出全新的活力——2019年起,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提升改造业态,餐饮店、文创店、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六星街在社交平台上凭借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体验持续走红。
作为音乐小镇的核心地标,今年国庆假期里,一项南京援疆重点文旅项目——伊宁市六星街手风琴展示馆刚完成提升改造,开门迎客。走进焕然一新的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规格的手风琴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展馆讲解员叶孜兰木·卡马尔向我们介绍,改造后,展馆面积从之前的800多平方米扩大到2000多平方米,手风琴数量也从800多架增加到1000多架,馆内还新增了六星街本地居民收藏的老物件,以及亚历山大收藏的300多件乐器,“这些藏品见证了六星街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会吸引更多人来此感受伊宁独特的民俗文化。”
六星街手风琴展示馆
在六星街景区,街巷间的音乐角总能邂逅惊喜,居民们自发展示才艺,巴扬琴、冬不拉的旋律此起彼伏,由13个民族组成的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更是这里的一张“名片”。乐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老师、在职职工、警察、教师等等,他们用音符串联起各民族的深情厚谊。
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
从六星街出发,4公里外的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正被冬日暖阳染成蓝色童话。走在这里脚步会不自觉变慢,这家的门、那家的窗,随处都可以成为一道风景。这片土地承载着两百多年的历史记忆,至今仍保存着三百余幢传统建筑和两万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院落,素有“民居博物馆”的美誉。
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街景
记者探访当地民居
走在老城街巷,多民族融合的印记藏在每一处细节里:祖丽的家便是典型代表,俄罗斯风格的外观下,内里是浓郁的伊犁风情装饰。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家访点,让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伊犁当地的民俗风情,也大大增加了老城居民的收入。祖丽就在自家小院摆满了亲手挑选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最近还计划到哈密学习葫芦雕刻技艺,学成后在自己的小院里展示、售卖。
祖丽的家
祖丽的小院
近年来,当地深度挖掘非遗资源,还将“藏于深巷”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转化为游客可沉浸式体验的DIY内容,例如,90后江西小伙曹红兵创办的朴匠非遗工坊,就让传统皮具制作技艺焕发了新生。在伊犁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专业的曹红兵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当地的老手艺人做手工皮鞋,深受触动。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设计出了皮质冰箱贴、手工挂件、羊皮烫画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物件。从简单模仿到深度原创,曹红兵将伊犁独特的人文历史融入作品,并通过手作体验课,让这项非遗技艺被更多的人知晓。
曹红兵在朴匠非遗工坊
这些故事正是伊犁老城文旅产业系统性升级的微观缩影。而宏观层面的规划与投入,则为这些变化注入了持续动力。“‘十四五’期间,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从基础设施提升,到民宿集群的打造,非遗体验、打馕等深度游体验的开发,游客的出行体验正在全方位变好,老城居民的收入也有了可观的提升。”伊宁市卡山其民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丽英告诉记者。
伊宁市卡山其民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丽英
变化也集中体现在了数据上,马丽英补充道:“五年内,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内的传统民居家访点从原先的几十家增加到了一百多家,民居主人们也越来越享受和游客谈谈、聊天的日常,街区居民的平均收入则从每月两三千增加到五六千。旺季时,有的庭院主人收益可以达到每月两万元。近三年,游客量也以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持续攀升。”
本文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