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陇南成县,西狭颂景区迎来了它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节。层林尽染,翠柏如屏,清澈的响水河在峡谷间蜿蜒流淌,水声潺潺,仿佛在低语千年往事。阳光穿过峡谷,在斑驳的千年石刻上投下流动的光影。
初冬时节,成县西狭颂景区内层林尽染。
在景区深处,被誉为“汉三颂”之首的摩崖石刻《西狭颂》静静矗立。从东汉建宁年间至今,这方石刻历经1850余年风雨侵蚀,依旧壁立原址、字字完好。清幽山水间几位游客驻足临摹,指尖轻抚间,仿佛能触到历史的温度。
《西狭颂》石刻本名《惠安西表》,由北宋学者欧阳修最早研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取正文“西狭”二字定名,沿用至今,196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周瑞霞正在为游客讲解。
不论是“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书法价值,还是碑文表颂的武都郡太守李翕率民修建西狭栈道、造福一方的重要史料,又或者是怀英桥边成县干部因救落水游客而牺牲的感人故事,书法艺术和历史故事集于一体,让西狭颂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以前游客问的是‘这碑有多少年了’,现在他们更爱问‘这字是怎么刻上去的’‘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在景区工作三年的讲解员周瑞霞笑着说,她见证着西狭从一处静默古迹,变成可触、可感、可沉浸的文化现场。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成县注重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西狭颂系列粗陶茶具、五瑞团扇等50多种文创产品,举办草堂梅花诗会、“西狭雅集·五一有约”等沉浸式演出,让千年文化走出石碑、走进生活。
依托深厚的文旅资源,成县近年来锚定“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动文旅融合迈上新台阶。投入350余万元编制西狭大景区及5A创建规划,完成摩崖石刻保护、步道升级等重点工程,建成农旅采摘园、民俗记忆馆等配套设施。
《西狭颂》石刻保存完好。
数据显示,文旅产业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不断丰富的文旅消费体验为成县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客流量。”成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游客停留时间的延长与消费场景的丰富。
如今,穿行在成县,故事的讲述方式正在变得多元。在西狭颂,是汉隶的筋骨;在杜甫草堂,是诗圣的沉吟;在鸡峰山,是云海中的“陇右小峨眉”……这些散落的明珠,正被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成链。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成县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浪潮中,让历史与当代对话,让山水与文化共鸣,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而来,聆听这片土地独有的故事。(文/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