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陈力 摄
“我们十多年前就来过金寨,这些年的变化很大。”在六安市金寨县的梅山水库,记者偶遇74岁的上海游客蔡先生。蔡先生表示,他们在小红书上看到攻略,专程来体验自驾游,今天是他们此行出游的第二天。
2021年初,记者第一次来到六安,采访因短视频走红的时任金寨县副县长蔡黎丽。她告诉记者,她是不是网红并不重要,只是做一个示范和引导,希望有更多的金寨人利用新媒体发声,一起宣传推荐金寨的旅游和农特产品。
如今,不止是金寨,越来越多六安文旅项目在各大社交平台持续出圈。近日,沪上媒体走进安徽六安,开展沪六媒体合作交流采风活动,记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新变化。
有游客开玩笑称,“春天赏花、夏天漂流、秋天露营、冬天滑雪,每次都有新体验。”今年1-10月,六安全市共接待游客6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4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1%和13.5%。其中,接待上海游客数量达270万人次。
从“单点打卡”到“全域成景”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变化,是这些年六安文旅发展的一个缩影。
地处大别山腹地,大湾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脱贫工作。两年后,大湾村整村出列,甩掉“穷帽子”。如今的大湾村,全村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这两年,村民陈泽申的老宅成了大湾村“必去”的打卡点。门前小院里摆放的一桌十八椅,游客们排着队拍照;墙上挂着的照片和腊肉,是打卡合影必不可少的背景板。还有意犹未尽的游客会走进老宅,与陈泽申回顾往昔、聊聊近况,顺带选购些当地农产品来“捧个场”。
除老宅外,村里还有金寨红军广场、金寨红25军、红28军军部旧址等一批红色遗址,附近的帽顶山瀑布群、马鬃岭、天堂寨等也颇有名气。大湾村把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串联起来,并成立大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运营。去年,大湾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年内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其中约有20%来自上海,旅游综合收入超9000万元。如今,在村子里随便走走,总能看到“沪”字打头的车牌。
大湾村旧貌。 田凯平 摄
“红绿结合”是近年来六安市文旅发展的重点思路。当地围绕 “红”“绿” 两大核心资源,以 “串珠成链” 思维整合优质文旅要素,推出了大别山红色研学线、生态康养度假线、茶旅融合体验线等精品线路。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条,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达9个,中国・红岭公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典型案例。
六安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线路让曾经分散的景点不再 “各自为战”,有效推动游客从 “逛一个点” 的单点打卡,变为 “游一片区” 的深度体验。他给记者举例子,比如跟着红色研学线走,从金寨革命博物馆到汤家汇红色小镇,再到独山革命旧址群,一路走下来,既能领略大别山的壮美风光,还可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革命豪情,“收获一定远超预期”。
从“观光为主”到“深度体验”
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大湾村如今还有更大的“野心”。
2021年7月,携程度假农庄金寨大湾店正式开业。以此为契机,当地的民宿和农家乐迎来一波快速发展。截至去年底,大湾村共发展民宿64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9.7万元。目前,大湾村正计划对民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让更多游客能够留下来,“至少能多住一天”。
花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丽娟认为,把人留下来多住一天意义重大,意味着村民的收入会越来越高。为了能把人留住,她最近正在琢磨,准备招募组建村民文化团队,一方面增加更多民俗文化的表演,另一方面还要加入互动和沉浸式演出,让游客可以参与进来,增加趣味性。未来或许更进一步,由村民扮演NPC,开发乡村剧本杀等活动。
在六安,能体验非遗文化的可不止大湾村。为了让更多非遗技艺可触可学,当地建成九仙尊石斛文博园、临淮泥塑艺术馆等18处非遗旅游体验点,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例如,在六安瓜片核心产区,游客可全程参与茶叶采摘、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感受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翁墩剪纸、临淮泥塑等非遗项目走进景区,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在动手实践中领略传统工艺之美。
近年来,“深度体验”已成为六安文旅发展的又一个关键词。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杨丽君对此感触很深。她告诉记者,此前她们曾组团前往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交流,其中双向互动的理念令她印象深刻。“我们以往红色文化传承多依赖‘讲解员说、观众听’的单向模式,有时感染力不够。”杨丽君说。为了提升体验感,当地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六安与上海联合开展的“锦绣红途实践课”,上海老军人、小学生与六安小学生结对研学,通过知识问答、英雄寻访等互动形式,让红色故事在交流中扎根,两地的红色基因形成了共鸣。
红色体验“活起来”,不仅让革命情怀可感可触,也推动六安文旅业态向“体验化、沉浸化、个性化”转型,成为当地文旅发展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关键。今年国庆假日期间,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场场爆满,24场演出接待观众2.1万人次,成为老少皆宜的“必打卡项”。此外,针对年轻群体,六安还创新推出密室逃脱《红夜》、党建VR体验剧目《星火相传》,以年轻化、互动化形式激活红色资源。在汤家汇“十万剧场”,“室外实景互动+室内沉浸体验+文保单位实景解谜”的三位一体模式极具吸引力,通过NPC互动、信物收集等游戏化设计,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业态更加多元、体验更加丰富、与上海合作更加紧密,这座大别山里的安徽城市,还将解锁更多不同的玩法。
原标题:《大别山里的安徽六安,为什么能吸引270多万上海游客?》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凌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