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发现,国内景区像约好了似的扎堆免门票:黄山12月对安徽游客免门票,杭州灵隐寺免门票,万佛山11月24日-12月31日期间,面向全国游客朋友们推出免门票活动,连曾经百元门票的热门景区也加入阵营。
有人疑惑:门票可是景区的“钱袋子”,这波操作是赔本赚吆喝?为什么都扎堆免门票呢?
其实背后藏着一盘算得更精的经济账。
下面,谭天道地,为你解读!
从“门票依赖”到“流量变现”:换个姿势赚钱
过去景区大多靠“门票经济”过活,一张票卖几百块,赚的是“一锤子买卖”。但现在游客越来越精明,光靠门票很难吸引重复消费。
免门票看似亏了眼前的钱,实则是用“零门槛”换来了超高流量。
河南某景区,就是最好的例子,60元门票本就不贵,今年靠密集演出火了后,更是通过衍生消费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显示,免门票景区的游客停留时间平均从1.5天延长到3天,餐饮、住宿、文创等二次消费直接翻番。
比如杭州西湖,这么多年免门票,不仅游客数量上来了,景区周边的商户,更是赚的盆满钵满,这笔账可比单纯卖门票划算多了。
全域旅游“牵一发而动全身”:景区当“引流官”
景区免门票,受益的不只是景区自己,更是整个城市的旅游产业链。现在各地都在搞“全域旅游”,景区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带动城市消费的“流量入口”。
山西平遥古城就是典型,多年前就尝试“部分区域免票”,结果游客量增长带动古城内2000多家商铺生意火爆,连周边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也跟着沾光。
当地政府算过一笔账:景区每免掉1元门票,能带动餐饮、交通、住宿等相关产业增收8.3元。难怪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主动补贴景区免门票,因为这是给城市经济“输血”的好办法。
消费降级倒逼:游客要“体验”不要“打卡”
免门票的背后,还有游客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前大家旅游喜欢“打卡式”逛景区,拍张照就走;现在更追求“深度体验”,愿意为特色服务花钱。
景区免门票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用免费吸引游客进来,再靠优质体验留住他们的钱包。
比如杭州西湖早就实现“免费开放”,放弃了每年上亿的门票收入,却成了“全国最能赚钱的免费景区”。
游客逛完西湖,会去河坊街吃小吃、去灵隐寺祈福、买丝绸文创,去年西湖周边的消费总额突破300亿元。
反观一些死守高价门票的景区,游客越来越少,陷入“涨价-客流减少-再涨价”的恶性循环。
当然,免门票不是“万能药”,前提是景区有足够的配套服务和特色体验。那些只靠“免票”吸引游客,却在餐饮、服务上“宰客”的景区,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从“靠门票吃饭”到“靠服务赚钱”,景区免门票的浪潮,本质上是旅游行业的一次升级。
对游客来说,不用再为高价门票发愁;对景区和城市来说,也找到了更可持续的赚钱方式。这波“免票福利”,其实是双赢的好棋。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谭天道地,欢迎关注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