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让整条平江路“慢下来”,到宿迁皂河龙运城中人人皆可奏响旋律的“钢琴步道”;从无锡采集城市“声音DNA”解码一方水土的气质,到文博场馆里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在江苏,一条以声音为纽带的新赛道正悄然铺展。
这里,声音不再是背景陪衬,而是城市叙事的主角、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然而,当科技赋能声景,我们如何避免“有技术、无灵魂”?当声音成为产品,版权与规范的边界又在哪里?记者深入江苏“声景+”一线,聆听那些温暖人心的文化回响,也直面其背后亟待厘清的深层挑战。
声音让风景“会说话”
“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11月25日下午3时,苏州平江路上的“琵琶语评弹馆”内座无虚席。吴亮莹老师一开口,熟悉的唱词让整条平江路的时光似乎都随之慢了下来。而在隐于南石子街的慎德堂里,又是另一番光景。古老的宅院中,评弹声与袅袅茶香、精致的苏式茶点相伴相生,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这里温柔地消融。
“我们本来只打算停留20分钟,拍个照就走,没想到一坐下就听得入了神。”来自江西的游客林湾感慨道,“吴老师的嗓音有种说不出的魔力,让人想一首接一首地听下去。尤其是坐在这样的老宅里,耳边是评弹,唇间是清茶,那种氛围让人根本舍不得离开,这种体验是走马观花完全无法比拟的。”
智能科技的加码,使得声音体验从被动聆听升级为主动创造。在皂河龙运城入口处,一条会唱歌的“钢琴步道”让每位游客都能成为音乐的创作者——每踩下一个发光琴键,就会亮起一个音符并伴有音乐。宿迁皂河景区市场部负责人徐盛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有多个‘声音+’文旅融合项目,将‘声音’作为一种核心叙事元素和情感催化剂,与目的地文化、空间和游客行为进行深度融合。”古运千年飞行影院可带游客“飞入”千年运河的壮阔画卷,聆听从大禹治水的远古回响,到三峡大坝的现代轰鸣;从巴拿马运河的浪涛,到京杭大运河的桨声。皂河寻梦实景演艺再现皂河千年的风物人情与市井繁华,古老的号子、市集的喧嚷,这些被精心编织的声景,使每一段沉睡的往事,都在声光水影间苏醒。筑堤建堤亲子项目让游客在游乐中重现先人治水的智慧与气魄。“节水分流”“疏流治水”“运沙护堤”这些历史书上的名词,化作了水流在分流机关中撞击的清脆回响,闸门开启时齿轮转动的厚重轰鸣,以及孩子们运沙护堤成功后欢快的笑声。
在无锡惠山古镇映月里,一座名为“声堂”的百年老宅焕发新生,成为年轻乐迷争相打卡的音乐地标。声堂主理人曹量告诉记者,深入城市肌理,在7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角落,捕捉并记录到属于无锡的“声音DNA”:有清晨穿透薄雾的长江轮汽笛声,有网红稻香市场充满烟火气的叫卖声,还有蠡湖的水流与风声……在曹量看来,这些声音不仅是记录,更是对无锡城市气质的一次解读。这些声音密码,藏着无锡人内敛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从苏州的“声景+夜游”到宿迁的互动声场,再到无锡的声音DNA采集,一条以声音为纽带的文旅新赛道有了轮廓。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紫金文创研究院院务委员宋德泳分析,当文旅行业进入深度竞争阶段,千篇一律的视觉奇观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能触动人心的声音体验,或许正是破解同质化困局的一把钥匙。它引导人们在聆听风景的过程中,实现与自我、与地方文化的深度共鸣。
声音让非遗“听得见”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大儒巷的古昭庆寺内,一幅长约6米的手绘“姑苏叫卖市井图”前,游客们通过互动点击,就能听见修阳伞、卖棒冰、卖糖粥等近10种早已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的姑苏吆喝声。这些声音不仅记录着“不时不食”的姑苏味道,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姑苏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施政说,“这些吆喝是苏州的符号,有着独特的苏式韵味和风格,贴近百姓生活,姑苏吆喝(叫卖)早在2013年就已入选苏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沉浸式展览,这些吆喝声不再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而是重新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我们希望以一种声音时光机的形式,展现姑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感受到苏州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江苏,声音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
徐州新沂市推出的《诗韵柳琴》项目,就是一个生动范例。该项目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35首唐宋诗词,融合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婉转旋律,谱写成一系列朗朗上口的戏歌。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唱腔质朴婉转,表演生动幽默,具有浓郁的苏北地方特色。项目负责人黄莉是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她告诉记者,“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只需扫描篇末的二维码,就能听到以柳琴戏腔韵演绎的诗歌唱段。”她希望,通过这种跨艺术形式的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兴趣,也能在他们心中播下传承柳琴戏的种子。目前,《诗韵柳琴》已在徐州部分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实施,未来还计划推广至苏鲁豫皖等更广的柳琴戏受众区域。
与此同时,江苏的文博机构也悄然掀起一场“声音革命”,让静默的文物“开口”讲故事。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运河上的丝路故事声音展”中,观众可以闭目聆听“蚕桑”细语、“织机”札札、“昆曲”清音、“三花叫卖”和古老“吴歌”……这些精心采集的声音,以运河丝绸文化为脉络,共同构筑出一个沉浸式的江南声景世界。
在苏州博物馆的镌录清嘉——二十四节气乔麦版画展中,声音更是化作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时序流转的江南生活图景。秋收时节,烧草把的噼啪声、蟋蟀的低吟与秋分品蟹时的倒酒捧杯声交织;夜行舟中,远处寺庙钟声悠远回荡。冬藏之际,既有雪地咯吱、寒风呼啸、煮粥咕嘟的温暖声响,也有寒冬里“饧糖”叫卖的清亮锣声、辞旧迎新的烟花爆竹声……这些声音与桃花坞木版年画相映成趣,共同编织出一幅有声有色的江南时序长卷。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乔麦说,年画讲究的不只是画里的热闹,更是画外的那份生活气韵。站在这些版画前,闭上眼,你听到的,是祖辈们“过日子”的声音。这些声音,和画上的线条、色彩一样,都是我们苏州人共同的乡愁。她希望,大家听到这些能感受到我们先人那份顺应天时、认真生活的温暖与智慧。让年画不只在墙上,更在耳边、在心里活起来。
“声景+”要走深亟待规范化
在“声景+”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各地正积极探索声音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
宿迁尝试“声音+文创产品”的探索,将地方文化从“可带走的形态”升级为“可聆听的灵魂”。“宿迁礼物”文创店不仅推出种子摇铃等声音文创,未来还计划植入苏北琴书、苏北大鼓等非遗声音,游客只需手机轻触即可聆听乡音。其跳出了传统观光纪念品的逻辑,使声音成为连接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冯洋建议,可以着力打造高辨识度的江南非遗IP,系统开发音乐纸品、音效贺卡、有声礼品袋、儿童声绘玩具书等系列产品,实现江南文化的主题化表达、故事化叙事与品牌化输出。
然而在探索之外,也需冷静审视其背后的挑战。宋德泳指出,沉浸式场景制造最重要的是声音,但是不能脱离内容和场景谈声音,当前不少声景项目虽强调互动体验,却多停留在“触发声音”的浅层阶段,未能将声音与场景叙事、用户情感做深度结合。过度依赖技术呈现而忽略对地方文化IP的深度挖掘与准确转译,也导致部分项目陷入“有技术、无灵魂”的困境。在设计层面,亟须回归文化内容本身,聚焦对文化IP核心价值的提炼与转化,避免让科技炫技掩盖应有的文化温度。
在声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规范性问题浮出水面。宋德泳认为,要实现声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技术指标与伦理规范,防止其陷入“野蛮生长”。另一方面,也呼吁出台更具“颗粒度”的行业法规与操作细则,尤其在版权保护与内容审核等关键环节构建起坚实的制度保障。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认为,当前声景设计多呈现为“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缺乏让城市居民持续参与的有效机制。在项目设计阶段,应建立规范的公众咨询和参与渠道,让本地人成为声音的贡献者、甚至共创者,才能确保声景的原真性与生命力。吴亦明认为,“声景+”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将声音从被忽视的背景升华为可感知的情感纽带与文化景观。唯有通过规范引导、技术深耕与人文关怀的多维努力,才能让声音为生活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文化回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实习生 任馨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