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不仅限于书本报刊的开卷,还包括网络文章,然而我还有更加刚硬的开卷方式,那就是阅读石碑。在几十年的旅游经历中,只要是名胜景区的石碑和石刻,我都非常欣赏。有的是欣赏碑刻的精湛书法,有的是碑文中的至理名言。
网络借用替代图片
1970年春天,我游览了著名的庐山风景区。那时的游客极少,不像现在的景区被游客挤得车水马龙。
我只身走在庐山的小路上,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一个人影,极目望去,满山葱绿,蜿蜒叠障,薄雾如同面纱时隐时现地把庐山美女展现瞬间后又立刻遮蔽起来,增加了诗一般的朦胧感和神秘感。
突然我发现脚下不远的山腰处露出了一块平整的石头,出于好奇,我小心地滑行到那里,原来是一块石碑埋于土中,只露出了半尺长。既然是碑,就会有碑文留在上面,这寂寞的石碑会向我讲述什么呢?
我立刻徒手刨去石碑上面的积土,细心地擦拭着石碑的表面,几行工整苍劲的楷书显露出来,那是一首七言绝句:
老夫高卧文殊台,
拄杖夜幛青天开。
洒落星辰满平野,
山僧书道佛灯来。
我被眼前的诗文惊呆了!好一位老夫子,他独自蜗居在僻静的寺庙里,每天以星辰山雾为伴,餐风食露,居高临下,日日用自己的手杖掀开青色的夜幛,从怀里抓一把星辰洒向脚下的天空。在闪烁的星光里还有点点灯火向老夫子的寺庙走来,那是虔诚的弟子赶来听经夜读。多么美幻的意境,多么宏大的场面,被寥寥数语勾画得栩栩如生。我敬佩那老夫子的超俗修养和胸怀,更加仰慕他的才学文笔。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却把这首绝唱留在了荒野之处。我想一定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时被一群无知的“小将”把它从原来的寺庙里搬出,扔到了这荒山上,被尘土掩埋,饱受着风雨的摧残。
我随身没带纸笔,只好虔诚地站在碑前一遍遍地朗读着这充满缘分的诗文,把它牢牢地刻在了脑子里,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誊抄在笔记本里,却可以随时记上心头。
50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再去过庐山,庐山的景色只给我留下了美的朦胧印象,可那块石碑躺在山坡上盖满尘土的样子却记得清清楚楚,那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能立刻娓娓道来。50年来那块石碑的命运一直牵动着我的心肠,它是否还躺在那里经受着风吹雨打?是否有一位颇有权势的文人发现了它,把它安放在附近的庙宇里供游客欣赏?如果碰到认真的学者,是否还能考证出诗人的名字和他的生平事迹?
据考证,历史上曾有3000多位文人登临庐山,留下了16000多首诗词和数不尽的哲语箴言,现在那里还有石碑的珍藏馆,但愿那块风雨中的石碑也能陈列在石碑馆藏中,还希望该石碑的作者姓名也能名正言顺地记录在庐山的历史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