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是毛泽东同志的故居所在地,它坐落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的土地冲上屋场,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为土木结构的凹字形样式。
东边为毛泽东家,西边是其邻居,中间的堂屋由两家共同使用,总建筑面积达472.92平方米。
1929年,国民党政府将此故居没收,致使其遭受破坏。
1950年,故居按原本面貌得以修复。
196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这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6月27日,邓小平在故居的门额之上,庄重地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几个大字。
1997年7月,该故居入选中宣部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韶山,地处湘乡、宁乡与湘潭的交界之处,距离湘潭市40公里,距长沙市120公里,人口约10万。
相传,舜帝南巡抵达此地,见此处风景旖旎,美不胜收,于是奏起韶乐。美妙的音乐引来了凤凰,姿态优雅;百鸟也纷纷应和,鸣声婉转。又有传说称“韶氏三女在此得道,有凤鸟衔着天书降临,三位女子皆羽化成仙而去。韶山便由此得名。”
如今,韶山隶属于湘潭市,湖南省专门设立韶山管理局。而毛泽东故居就坐落于韶山冲,隐匿在茂林修竹、满目青翠的山冲之中。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于此地诞生,并在此度过了17年的时光。1925年与1927年,毛泽东两次回到故乡,领导农民运动。期间,他在此地召开各类小型会议,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同时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为革命事业播撒下重要的火种,让这片土地成为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重返韶山,于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楼下榻。次日,他怀着崇敬之情,拜谒了父母亲的合葬墓,而后省亲故居。随后,毛泽东先后视察了韶山学校与韶山人民公社,并畅游韶山水库。当日,他还设宴招待烈士家属、老地下党员、自卫队员以及亲友,席间亲切座谈,深入调查农民生产与生活状况。期间,毛泽东有感而发,写下《七律·到韶山》。6月27日下午,毛泽东离开韶山。
1966年6月17日至28日,毛泽东重返韶山,下榻于滴水洞一号楼。文化大革命期间,前来韶山参观的人数急剧攀升,日均超过3万人。自中旬起,毛泽东故居与韶山陈列馆开始实行昼夜开放,以满足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需求。
1993年12月20日,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在这意义非凡的时刻,江泽民同志专程赶赴韶山,亲自为毛泽东铜像揭幕。
该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四年,整体呈现南方农宅的典型样式。其方位坐南偏东,采用土木结构建造,泥砖为墙,青瓦覆顶。布局上,拥有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两侧配有厢房,进深达二间,后方设有天井与杂屋,总计13间半,建筑面积为223平方米。其中,右厢房的第2间,曾是毛泽东父母亲的卧室;而右厢房的第3间,则是毛泽东少年时期的卧室。
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携杨开慧回到韶山,投身农民运动期间,他们便居住于此。在这个卧室的阁楼上,毛泽东秘密召开会议,培养并发展了毛新梅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而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右厢房的第一间,通常用作用餐之处。1927年初,毛泽东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后返回韶山,就在此地召开了调查会。
在故居周边,留存着毛泽东少年时代曾就读的私塾旧址,以及他时常游泳的池塘遗址等。1929年春,当地国民党政府强行没收了故居房屋,屋内众多家具惨遭破坏与劫掠。到了1950年,人民政府将这处旧居收归国有,并依照其原本面貌进行加固修缮,随后正式对外开放,让后人得以在此感受历史的痕迹。
1964年,在距离故居1公里之外,新建了旧居陈列馆。随后,该馆更名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占地面积达59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部分与毛泽东革命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物及照片,同时承担着故居的保护工作。
此外,此地还建有毛氏宗祠与毛鉴公祠,用于陈列毛姓家谱,展示毛氏家族的发展与迁徙情况。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