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生态筑基,水脉新生
汶河系潍河主要支流,全长约110千米,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经临朐、昌乐向东北流入安丘,后汇入潍河而注入渤海,因桑泉水俗称汶水故名汶河。汶河安丘段全长62千米,主要支流有大盛河、鲤龙河、温泉河、凌河、小汶河、墨溪河等,流域面积1076平方公里。
为了把“母亲河”建设得更清、更美,2001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付出了不懈努力。近年来,安丘更是以“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的决心,用坚韧不拔的韧性展开综合治理,让“母亲河”重焕生机。
2001年,安丘市启动青云湖的规划建设,并于2003年9月竣工开放。经过2年时间的清淤改造,这个汶河流域的小湾塘总面积达到135公顷。2009年修建坝顶路,并对坝顶路区域外进行绿化。
与此同时,聚焦美丽河湖建设,制定“外源截污——内源清污——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建设”五步走治理方案,对汶河城区段展开环境整治与污染治理,切实改善提升流域水生态水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2012年,聘请北林地景、杭州园林院等顶尖设计院规划设计,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分段治理”的原则,在保持原生态自然野趣的基础上,用时8年分南岸绿化工程、核心段景观工程、下游湿地绿化工程、上下游生态绿化工程四期,对牟山水库至下游坊子界间总长20公里的汶河市区段进行了生态修复与绿化建设。累计完成生态绿化修复面积450万平方米,共栽植绿化苗木260万棵。
生态修复上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把闸坝、湾塘、水体、堤岸、滩涂、湿地等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配置喜水植物和乡土树种,形成的大面积良好自然生态湿地,为天鹅、仙鹤、白鹭、翠鸟、野鸭等野生鸟类和水生物提供了一处繁衍生息的好场所。
经过治理,汶河和两岸地区重新焕发生机,变身成为融防洪、生态、治污、交通、绿化、美化、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工程。建成后的汶河湿地有着广阔的水体、湿地和公园绿地,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态优势突出。汶河生态湿地总面积达1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8.5平方公里,水域辽阔,水资源丰富,湿地内有水生动、植物群落有100余种,鱼类10余种,鸟类50余种,其中水鸟2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就有10余种。
汶河湿地在治理中融入人文景观精华、生态环保旅游,以其大气、壮观的形象,优美的水环境和浓郁的水文化,形成“水清可浴,岸静可憩,景美可赏”的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带,为安丘增添了新的内涵。2006年大汶河青云湖景区通过AAA级优秀旅游景区验收,同年又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7年,湿地核心区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汶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于2016年获得“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2017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2年,荣获山东建设领域最高奖“泰山杯”。
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和精心保护,今天的汶河,境水映秀、花香漫溪,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绿树成荫、万木争荣,鸟语花香、草木蔓发,风景旖旎、一步一景,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被称为安丘市的“绿心”,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来这里放松、休憩、锻炼。
如今汶河城区段绵延20公里,与上游的牟山、牟山水库、青云湖、青龙湖、青龙山、青云山、墨溪河、小汶河紧密相连六位一体,在新城老区形成了9个城市“大氧吧”,构成了“三山三湖三河”的城市绿化景观主轴,与其他大型公园、92处遍布全城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带状公园交相辉映,为安丘市构筑起“城在绿中,水中有城,青山簇拥,碧水环绕”的山水生态园林式旅游城市大格局,为安丘市打造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进一步提升了安丘的品位和档次。
安丘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通讯员:李校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