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乌蒙深处》火了,连续几天霸榜收视率。
这几天,乌蒙深处火了,“悬崖村”雄奇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文化,通过电视屏幕传遍祖国四面八方。
故事中的“悬崖村”,就是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翟培声 摄)
醉心于剧中精彩故事与美景美食,观众恍然明白了电视剧拍摄的意义所在:那山、那水、那村落、那人家,不就是珍藏在心灵最深处的农村老家吗?
有人问,这个地处乌蒙山腹地,曾经交通闭塞,喀斯特地貌遍布,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毕节,凭什么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
1、一座桥的跨越
贵毕高速鸭池河特大桥(史开心 摄)
红色大桥如长虹飞架云端,疾驰的车辆穿云破雾驶向远方。这是电视剧开头的经典镜头。
这座桥,便是贵毕高速鸭池河特大桥。
站在桥头,500年前,王阳明近乎绝望的仰天长叹仿佛回响耳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言语中的无奈和酸楚,浸透着乌蒙群众发展之难、生存之艰。
89年前,伟人用“磅礴乌蒙走泥丸”的豪迈诗句,赋予这片土地上生存的群众战天斗地的底气和勇气。
从“飞鸟不通”的绝望,到“乌蒙泥丸”的豪迈,面对的都是无路之艰,释放的心态却截然不同:一个囿于险阻,一个踏平坎坷。
一条路,让乌蒙群众如此渴盼!
穿山越壑,方能天宽地阔!
早在秦汉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便以焚石开山的坚韧,开五尺道,连通川滇。
龙场九驿之一甘棠古道
明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带领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筑龙场九驿,历时9月,贯通云贵。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南一隅的毕节随着交通的掣肘而逐渐掉队。
冲破关山,方有出路。
立起志气,方通大道。
1992年,毕节市历时三年,硬从困难的财政中挤出9000万元,修建了毕节东出口全长18.3公里“志气路”。
“志气路”感动了中央和有关部门,促成总投资近二十亿元的贵毕公路立项并建设。
1998年动工,2001年通车,这条全长178公里的贵毕公路,将毕节至贵阳的距离,整整缩短了3个小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交通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2012年12月,第一条高速建成通车;
2013年6月,飞雄机场建成通航;
2015年10月,厦蓉高速织纳段建成通车,毕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2019年12月,成贵高铁建成通车;
成贵快铁鸭池河特大桥
毕节,建起了“铁公机”立体交通格局,奇峰耸峙、沟壑纵横的乌蒙山区变成了高速平原。
“飞鸟不通”的长叹从此湮灭于历史深处。
今天的乌蒙深处,飞机穿云而出,列车穿山越壑,汽车风驰电掣,通村、通组路在群山中蜿蜒,串户路连通家家户户。
一组数据让这里的民生温度炽热滚烫: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6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31公里;铁路总里程达575公里,其中高铁125公里、普铁450公里。
从西南一隅到三省通衢,从蛮荒之地到交通枢纽,交通的沧桑巨变,让这个曾经关山重重的毕节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2、一个村的变迁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翟培声 摄)
电视剧中,在外闯荡长了见识的麻青蒿回乡了,全国各地的观众跟着麻青蒿,看到了剧中的“悬崖村”——黔西市化屋村。
峭壁如鹏,展翅欲飞。江水如练,静静流淌。民族特色的民居沿着江畔的山坡错落层叠……
这,不就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图景吗?
曾经的化屋,深度贫困。
因为绝壁阻隔,村民出山,得沿着羊肠小道翻过手扒岩,那是他们出山的唯一通道。
因为绝壁阻隔,农产品运不出去,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来。
因为绝壁阻隔,乡亲们就医艰难,小病拖,大病扛。
化屋之变,始于交通。
2004年,民建中央倾力帮扶化屋村。很快,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毛路开通,结束了化屋群众“扒岩出山”的历史。
2007年,硬化公路通达化屋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秀丽山水开始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化屋村开始蜕变。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蜡染刺绣、小黄姜等产业兴起,乡亲们摘掉了贫困帽。
化屋村露营基地(翟培声 摄)
脱贫之后,化屋村更是在乡村振兴上跑出了加速度:
修通旅游公路,建成沿江步道,升级化屋码头……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村民开办农家乐39家,发展精品民宿21家,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化屋古奢营地更是成为了露营爱好者的天堂。
围绕农文旅融合,黄粑、黄牛、黄姜“三黄”产业和苗绣蜡染发展风生水起,化屋乡村振兴一路高歌。
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
一个村的发展,折射的是乌蒙千村之变。
海雀之变,始于生态。
沿着乌江溯流而上,在海拔2300米的赫章县海雀村,崭新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莽莽苍苍的万亩林海中。
赫章县海雀村
四十年前,海雀的贫困触目惊心: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
老支书文朝荣认死理:海雀要脱贫,必须先种树。
数十年如一日,30多个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
如今,海雀村依托万亩林海,发行林业碳票,种植林下天麻,开起生态民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年前的33元提升到现在的18633元。80%的人家买起了小车。
颖川之变,始于旅游。
百里杜鹃管理区颖川村,曾经有一个苦涩的名字——大荒村。
大山荒芜,土地贫瘠,一村之名,饱含生存之难。
随着百里杜鹃旅游发展速度加快,花季人潮涌动,夏季凉爽气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大荒牧野”露营基地(汪瑞梁 摄)
依托景区旅游,村民抓住机遇,开办民宿农家乐。游客纷至沓来,赏花避暑,康养休闲。
如今,全村有70余家民宿,1400多张床位。每年花季避暑季,一房难求。
大荒村不再荒芜。
2022年,大荒村改名颖川村。
在乌蒙深处,一个个村庄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大山的皱褶里,汇聚成中国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3、一群人的守护
电视剧中,“乌蒙三棵草”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悬崖村”。
在外闯出一番事业的麻青蒿决心回乡创业,打造“来家里玩”民宿。
衮菖蒲守护高粱种植触摸智慧农业。
吴艾草搭乘电商东风从老牛倌成为新农人。
一个个年轻人,在传统守护与现代转型间找到平衡点,逐渐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乌蒙深处,正是一群人的默默守护,带动了乡村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
守护,源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40年前,老支书文朝荣决心改变海雀村贫困面貌,带领村民上山种树。
寒来暑往,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十多个冬春的坚持与守护,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赫章县海雀村
山绿了,水清了。文朝荣带领村民实施科技种粮,饲养牲畜,群众吃上了饱饭。
如今,海雀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发行林业碳票、林下种植天麻、开办生态民宿……村民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守护,源于肩上的责任担当!
徐富军,纳雍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全国科普示范带头人。
30年前,徐富军在厍东关乡陶营村发现樱桃变异植株,并成功培育出玛瑙红樱桃品种。
在徐富军的带动下,一颗小樱桃发展成亿元大产业。
如今,陶营村4800亩玛瑙红樱桃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乡3万余亩规模化发展。
樱桃林环绕的陶营村民宿
赏花采摘季,陶营村樱桃园日均接待游客量达3万人次,带动了餐饮住宿业收入增长,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万元。
守护,源于这片热土上的发展机遇!
80后赵庆升,贵州掌上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202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赵庆升看准家乡冷凉蔬菜种植优势,毅然回乡流转土地,带头种植红菜薹。
短短五年时间,赵庆升带动全县红菜薹种植从2000亩发展到5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6000户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守护,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牵挂!
90后吴佳明,直播带货达人。
2020年8月,远嫁海外的吴佳明执意回乡,决心尽最大努力为家乡农特产品打开一条销售渠道。
在家乡,吴佳明创办了贵州卡妈农特产品开发集团,打造加工与直播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助力毕节农特产品云端出山。
如今,吴佳明一边把直播这项“新农活”教给更多人,一边参加省市农产品公益直播,为家乡农特产品出山奔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乌蒙深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在莽莽群山间挥洒青春和汗水,他们用责任与担当,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4、一座城的崛起
毕节市七星关区城市风光(李华 摄)
乌蒙山,位于西南部之云贵高原上,横跨云、贵、川三省交界,大山连着大山,深谷接着深谷。
毕节,地处乌蒙深处。
曾经,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贫困的代名词。
如此贫瘠之地,却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黔西观音洞遗址与北京周口店齐名,是中国南方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观音洞出土的动物齿化石
威宁中水鸡公山稻谷遗存、“夜郎青铜文化殷墟”赫章可乐遗址彰显着这片古老土地上先民们的生存哲学与发展智慧;
这方山水滋养出的彝族古剧《撮泰吉》、苗族舞蹈《滚山珠》等民族文化艺术奇葩,光彩夺目,享誉海内外;
彝族古剧《撮泰吉》(何欢 摄)
红军长征期间,红二、红六军团在这里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乌蒙山回旋战,5000子弟随军长征,书写红色传奇;
这片奇峰耸峙、沟壑纵横的土地,孕育了奇山秀水,立体气候,多样生物。
这片怪石嶙峋、偏远贫瘠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已探明矿产资源60余种,资源储量排名全省第一的18种。其中煤矿保有资源量、煤层气保有资源量、铅矿金属保有量、锌矿金属保有量均为全省第一。
这片神奇的土地,赋予了乌蒙儿女坚韧与勇毅,他们战天斗地,绝处求生,用勤劳的双手不断书写发展传奇:
在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山区书写生态奇迹,让荒山披上绿装,建起绿色家园;
在破碎的土地上绘就产业发展崭新画卷,工业经济、特色农业、旅游发展齐头并进,群众吃饱了肚子,鼓起了袋子;
不屈的毕节儿女与全国一道,奏响了阔步小康的壮歌。
如今,一座崭新的城市,正在乌蒙深处崛起:
总投资730亿元的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织金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郑宇潇 摄)
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以轻纺为主的轻工业乘势扬帆;
天麻、马铃薯、肉牛养殖产业规模排名全省第一;
2024年全市年接待游客达880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超900亿元。
……
杜鹃花开,游人如织
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工作人员在发电车间巡检(郑宇潇 摄)
强化比较优势战略,坚持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毕节这座城市崛起的路径更加清晰:
抢抓“十五五”重大机遇期,着力构建毕节“3+2+1”新型工业体系、“1+3+5+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5+2+N”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推动毕节矿产、人力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毕节,这座地处乌蒙深处的城市,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加速前行。
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
作者:谢朝政
编辑:梁慧颖 责 编:邹佳芮
编审:史无双 总监制:戴元明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