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11月24日讯(记者 赖雅红) 导报记者从漳州市住建局获悉,近日,漳州市数字化保护、土楼活化、古镇复兴等经验做法得到住建部肯定,相关经验刊发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第177期。这些实践案例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漳州经验”。
其中,漳州市数字化保护以“技术赋能保护、数字激活业态”为理念,构建从“数字建档”到“活态传承”的全链条保护体系。通过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为历史建筑建立“数字孪生”,实现毫米级精度建模。在活化利用方面,因地制宜打造“闽南小剧场”等业态,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2025年以来,漳州古城接待游客137.25万人次,同比增长25%,数字化保护为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活力。
漳州市拥有丰富的土楼资源,除世界文化遗产外,还有千余座“非世遗”土楼。这些土楼就是通过试点活化利用,创新“保护+功能再造”模式,将土楼转型为民宿、文化馆等空间。古镇复兴,比如南靖梅林镇以系统性修复与活化利用为主线,实施“一屋一策”改造,投资2860万元修缮镜楼、石门楼等重点建筑。通过拆除违建、强化风貌管控,古建筑完好率从72%提升至98%。同时,完善污水管网、生态步道等基础设施。2025年,南靖梅林镇官洋村获评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标志其保护模式获国际认可。还有东山县铜陵镇则是通过“政府主导规划、社区参与治理、市场运作业态”的模式,形成“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同时,铜陵镇以“活态保护”为核心,推动古城保护与社区发展共生。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