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文化基因深度激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冯源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412年前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启程,以天台山为始写下万里游记,恰如浙江文旅融合的生动隐喻——以山水为纸、文脉为墨,书写“诗画浙江”的融合新篇。
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与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坐拥800余处地貌景观、200余处水域景观、245家4A级以上景区的自然资源,更承载“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人文积淀,兼具资源富集与市场先发双重优势。
近年来,浙江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翼、市场为驱”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从资源到产品、从产业到生态,探索出政策引领、文化赋能、创新驱动、市场主导的融合路径,铸就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样板”。
文化基因释放融合动能
10月17日,“良渚承文脉,设计向未来”主题文创市集在良渚5000+艺创园开场。两款取材自良渚玉器的“转良运”冰箱贴成为爆款。活动在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汇集200余家国内外文创机构,4天吸引6万人次游客。“一件好的文创,不仅能托起文明的重量,更是一种文化的‘打开方式’。”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文化产业局副局长陈潇涵说。
文化基因是文旅融合的“根与魂”。浙江文旅融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文化基因深度激活。为此,浙江构建了“解码—激活—融合”的全链条路径,先通过学术梳理挖掘文化内核,再以创新转化让文化“活起来”。
2020年启动的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浙江文旅融合奠定了学术根基。这项工程组织考古、历史、民俗等领域专家,对全省3万余个文化元素进行系统调查登记,涵盖史前文明、历史文化、红色资源、非遗技艺等类别,建立起“文化基因数据库”。
更关键的是“价值挖掘”——对每个文化元素提出“三问”:历史渊源是什么?核心符号是什么?当代价值是什么?以良渚文化为例,解码不仅确认了玉琮、神人兽面纹等物质符号,更提炼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玉示礼”的礼制文化,为后续文创开发提供了学术真实性支撑,让600多款良渚文创产品既好看又“有根”。
2024年启动的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变为可感知的旅游场景。工程目标到2026年培育10个以上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100个以上标志性项目。
良渚文化与阳明文化正是其中的典范。激活良渚文化,让游客亲手触摸5000年文明;而激活阳明文化,则让古老哲学照进现实。
2020年,绍兴古城西北部的王阳明故居遗址获得考古确认,2022年11月,重修后的阳明故居、纪念馆与阳明广场正式开放。如今,游客走进碧霞池,能聆听“天泉证道”的哲学故事;拿到印有“致良知”字样的书签,扫码即可收听《传习录》解读。
非遗的活化利用则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旅游体验。浙江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即建设100个非遗景区、100个展示馆、100个街区、100个民宿,推动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可参与的体验”。
从良渚玉琮到阳明心学,从龙泉瓷艺到绍兴酿黄,这种以文化基因激活为核心的融合路径,让浙江文旅产品有“颜值”更有“内涵”。
由点及面构建融合格局
浙江以“点上项目筑基、线上产业串联、面上智慧赋能、区域协同拓界”为逻辑主线,整合分散的文旅资源,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重大项目是文旅融合的“增长极”。浙江推进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2023~2027年将滚动实施数百个在建项目、数百个谋划项目,累计投资逾1.2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文旅项目已完成投资2517亿元,年度目标达成率83.9%。
这些项目中,既有良渚、河姆渡等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5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也有绍兴陆游故里这样的文化地标。该项目涵盖陆游纪念馆、故居及游客中心,结合“南宋诗词”IP开发沉浸式游览线路,让游客在“红酥手、黄縢酒”的意境中感受文化魅力。通过这些重大项目,浙江筑牢了融合发展的“点上支撑”。
在单点突破的基础上,浙江通过产业带建设,将散落的文旅资源编织成网,形成“线面结合”的融合格局。
诗路文化带串联起历史与山水的核心脉络。浙江整合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沿线200多个古镇、300多处文保单位,推出“跟着唐诗游浙江”“运河寻梦”等精品线路。其中钱塘江诗路串联西湖、富春江、千岛湖,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旅游带,年接待游客超1.2亿人次,让“诗画江南”从文学意象变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
特色主题旅游带满足多元需求。以嘉兴南湖红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带,实施100项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打造20个经典景区、10条主题线路,“万名讲解员讲百年党史”活动年服务游客超500万人次;以舟山群岛、温州洞头为代表的蓝色海洋旅游带,以丽水畲乡、衢州钱江源为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带,形成“红色铸魂、蓝色拓界、绿色赋能”的多元主题矩阵。
区域协同产业带提升产业能级。之江文化产业带沿钱塘江下游布局文创园区、演艺场馆、数字文旅项目,集聚1.2万家文化企业,年产值超5000亿元,成为文旅产业融合的“黄金走廊”。通过这些产业带,浙江实现了“点的突破”向“线的联动”跃升,构建起全域覆盖的融合网络。
为破解资源分散、体验割裂难题,浙江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智慧+文旅”服务体系,提升融合效率与体验感。今年6月底,依托通义千问、DeepSeek等基础大模型,基于浙江文旅高质量数据库,“嗨游”平台正式上线,集成线下创新成果,形成全链路智慧服务体系。
通过“嗨游”平台沉淀的游客行为数据,浙江能动态分析消费偏好与文化需求,优化产品供给。例如,数据显示入境游客对“非遗体验”兴趣浓厚,浙江随即推出“非遗文化之旅”英文线路。今年1~9月全省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26.8%,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1.9%。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旅融合从“物理整合”走向“智能协同”,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与游客体验满意度。
浙江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文旅融合从“省内闭环”走向“区域协同”:联合沪苏皖建立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推出一体化协同标准,共享文旅融合创新经验;共建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圈、杭黄世界级旅游廊道等重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推、品牌共创。浙江与兄弟省市携手推广长三角整体形象,共创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浙江经验”在更大范围释放价值。
跨界融合重构消费新场景
面对游客需求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升级的趋势,浙江以“文旅+”为核心路径,通过体育赛事、IP融合、夜间经济、多产业跨界等创新业态,构建起“体验为王、文化为魂、创新为翼”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浙江台州临海,被跑友戏称为“揍你一顿”的“柴古唐斯”越野赛,正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本届赛事吸引6000名国内外选手参赛。赛事设计巧妙融入在地文化,路线串联始建于东晋、经戚继光整修的“江南长城”即台州府城墙、东湖园林、括苍山等文化地标,补给站提供海苔饼、麦虾面等非遗美食,赛后选手凭号码布可免费参观戚家军纪念馆。
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汪贵表示,参赛者中近半数转化为深度游客。这种“体育赛事+文化体验”的模式,让竞技激情与文化感知相互赋能,实现了单次赛事向持续消费的转化。
如何让2000多座古城古镇中的台州府城脱颖而出?答案藏在“剑气长城”的光影里。今年国庆期间,台州府城景区引入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烽火戏诸侯(陈政华)代表作《剑来》的IP。此举并非简单复刻小说场景,而是通过AR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体验。
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看来:“年轻游客追求情绪价值,网络文学拥有庞大年轻读者群,二者双向赋能才能打破‘千城一面’。”
当夜幕降临,杭州西湖湖滨步行街的“西子廊桥”变身“流动舞台”。自去年10月起,这里定期上演“盲盒音乐会”,交响乐、越剧、昆曲等演出轮番登场,更巧妙地融入文化解读:演奏《梁祝》时,大屏幕同步展示西湖“万松书院”的历史照片;昆曲《牡丹亭》选段则搭配“柳浪闻莺”景点的四季变迁影像。这种“艺术表演+文化解说”的模式,让游客从“看热闹”变为“品文化”,平均观看时长从15分钟延长至40分钟,带动周边商圈夜间消费额显著增长。
浙江正加速布局夜间经济,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5个,让“月光经济”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增长点。
浙江的业态创新更向工业、农业、教育等领域延伸。在“文旅+工业”领域,游客参观吉利汽车工厂,见证智能生产线的科技魅力。在“文旅+农业”领域,稻田艺术让农田变身“大地画布”,柑橘采摘让游客在田间地头感受农耕文化。而“文旅+教育”的典范,则是绍兴黄酒小镇的“黄酒研学游”——游客可探访百年酒坊,学习古法酿酒技艺,品鉴不同年份黄酒的风味差异,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这些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旅游的边界,更让工业遗存、田园风光、非遗技艺成为文旅消费的新载体,一业兴、多业旺。
从体育赛事点燃古城活力,到IP创新吸引年轻群体,从夜间经济延长消费链条,到多产业融合拓展边界,浙江以“文旅+”的想象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优势,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动能。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不仅重构了旅游消费场景,更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诗画浙江”的文化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