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镇远古城旅游热度不减。广东游客陈女士办理好行李托运,轻松地登上了开往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的直通车。她的行李箱将被直接送往苗寨的民宿。几天前,她跟团购买了一张“黔东南景区联动套票”,这张票将让她在未来几天内,无忧穿梭于镇远、西江、肇兴三地,还能任选几个小众景点。

“以前来黔东南,做攻略做到头疼,景点之间怎么坐车、行李怎么办,都是麻烦事。现在像有个‘隐形管家’安排好一切,我只需要安心享受风景和人文。”陈女士的体验,正是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所催生的新鲜光景。
这场由省委点题、州级落子的改革试点,其核心目标,正是要推动区域内旅游资源从简单的“物理相邻”,走向深度的“化学相融”,破解旅游发展“各自为政”困局,重塑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破局:一盘棋思维打破“行政篱笆”
“过去,我们各个景区好比‘诸侯割据’,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谈及改革前的情形,黔东南州景区联动管理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语气中带着感慨,“资源虽好,但形不成合力,‘留不住客’成为最大的痛点。”
改革的发令枪在2024年响起。黔东南州抢抓试点机遇,建立“省级指导、州级统筹、县级实施、各方参与”的一体推进机制。然而,知易行难。联动,首先要动的是固有的利益格局和行政壁垒。
“成立副县级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并从省级事业编制总量中划转30名,这不是简单的‘升格’,而是为联动改革安上了‘统’的抓手。”该负责人介绍,州里同步制定了《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等三个景区管理机构履职事项清单》,这份清单如同“说明书”,清晰地界定了新设立的管委会与属地政府、县直部门、景区运营公司之间的权责边界。

镇远古城景区管委会一位新任副主任对此感受颇深。“以前处理一个涉及商户经营、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的问题,需要和多个部门反复沟通,现在清单赋予了我们统筹协调权,很多问题可以直接‘吹哨’,相关部门‘报到’联合处理,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真没想到,投诉1小时内就得到了回应,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游客对镇远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竖起大拇指。
“物理相加”,是让景区在地理和行政上归于统一管理;“化学相融”的第一步,则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刻调整,让管理要素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名为“协同高效”的新物质。
聚变:市场纽带催生“共生生态”
管理体制的理顺,为市场层面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坩埚。如何让曾经互为竞争对手的景区,变成携手共赢的伙伴?“利益联动”成为了关键的催化剂。
“我们构建了‘保存量、做增量’的利益分享模式。”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3+N”联动套票模式,“‘3’是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核心景区,‘N’是周边众多小众特色景区。游客购买套票,三大核心景区‘保存’了原有门票收入的基数,超出部分则与‘N’景区按比例分成。”
这一设计,巧妙地解决了“谁带动谁、利益如何分配”的核心矛盾。核心景区有了做大“增量”、引流至小景区的动力,小景区则获得了过去难以企及的曝光度和客流量。自今年8月6日首发团至10月24日,联动套票已接待团队32个,更为重要的是,它像一条金色的纽带,将“珍珠”串成了“项链”。

在雷山县郎德苗寨,一位民宿老板指着自家几乎满房的预订系统笑着说:“今年明显感觉团队客多了,很多都是拿着联动套票来的。以前我们拼命宣传,效果也有限,现在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场发生在市场端的“化学聚变”,其产物是一个“大带小、强带弱”的文旅共生生态。景区之间,从“竞争”走向“竞合”,共同把黔东南旅游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
赋能:智慧服务提升“体验温度”
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由游客来评判。而“服务联动”与“信息联动”,正是将改革成果转化为游客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环节。
据了解,“智游黔东南”小程序上线以来,平台以“智慧平台”为核心,做数据链接汇聚,搭建景区信息联动服务窗口,打通了西江等景区票务和同程酒店等OTA平台接口。通过接入“村超”“村BA”赛事预约和凯运出行等交通平台,嵌入“黄小西”AI智能体,实现与“一码游贵州”等省级平台的数据互通,改变了过去数据分散的问题,实现部门、景区、商户、游客、旅游服务平台之间联动一盘棋,成为景区信息联动的重要桥梁和载体。

“智慧”的背后,是极具“温度”的服务。截至10月下旬,黔东南州重点景区累计为游客完成行李配送寄存12.4万件。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品质。
“太方便了!”正在镇远古城将行李箱交给配送员的上海游客王先生赞叹,“从镇远到西江,如果拖着大箱子换车会很麻烦。现在轻松上车,行李比人先到酒店,这让我更愿意慢下来、住下来,深度体验。”
此外,全州开通的30条景区直通车,如同流动的血管,将分散的景点有机串联;统一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品牌,则确保了游客在任何联动景区都能享受到同样高品质的服务。服务要素的“化学相融”,生成了让游客“称心、放心、舒心”的最终产物。
启示:一场重塑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
“黔东南的实践,其价值在于它完成了一场从‘分散管理’到‘系统运营’、从‘门票经济’到‘综合经济’的深刻转变。”一位长期观察黔东南文旅发展的本土专家评价道,“它破解的不是一时一地的难题,而是资源型地区文旅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困境。”
2025年1—9月的数据,为这场“化学实验”写下了有力的注脚:全州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2.84%;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9.11%。更为难得的是,在游客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旅游投诉同比大幅下降54.67%。
这场改革,如同一位高明的“催化剂”,它没有改变黔东南绝美的山水与璀璨的文化这些“反应物”本身,却通过重塑其组合与作用方式,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发展效能”,最终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产业能量。黔东南的旅游图景,也因这场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质变,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魅力。这幅正在绘就的新画卷,不仅属于黔东南,其间的探索与经验,也为面临相似课题的地区提供了一份来自黔东南的观察样本与实践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凌忠云
编辑 李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