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郴州以温泉为名,点燃了湖南冬季文旅的一把火。30万元消费券的投放、全域传播的声势以及“郴心服务”的承诺,共同将郴州温泉推到了聚光灯下,展现了这座城市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强烈意愿。然而,盛大的开幕只是序章。对于志在打造“中国温泉旅游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郴州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当消费券核销完毕、宣传热度逐渐平息之后,郴州温泉如何从一时的“流量热度”,迈向可持续、高质量的“产业高度”?
首先,必须正视从资源富集到体验升华的挑战。郴州坐拥110多处地热资源,“中国温泉之城”的称号名不虚传。我们已能娴熟地罗列出“富硒”“氡泉”“98℃高温”等科学标签,也初步勾勒出“一泉一品”的格局。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游客购买的从来不是矿物质成分表,而是一段完整的、愉悦的、值得回忆的体验。目前,部分温泉产品仍停留在“泡池+房间”的传统模式,与周边山水、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尚显不足。下一步的深化,在于让这些科学标签融入游客的每一个感官细节。例如,让“富硒”概念延伸至特色餐饮与健康讲座;让泡泉的闲暇,能便捷地转化为对周边景区、非遗手艺的探访,使温泉成为深度体验郴州的入口而非终点。
其次,亟待突破从单点发力到系统集成的瓶颈。本次“十泉十美”郴州珍稀温泉康养季活动的启幕,在营销层面实现了整合,但更深层次的产业联动仍需加强。温泉与本地特色美食、非遗文化的联动,大多还停留在宣传折页上,未能形成“泡温泉、品美食、赏文化、游山水”的无缝衔接链条。30万元消费券是一个强大的引流工具,但如何让这股暖流更有效地渗透到景区、餐饮、文创等更广泛的消费环节?这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和行业界限,以游客体验为中心,真正构建起“温泉+”的产业生态圈。
最后,也是长远之策,是完成从经营产品到运营城市的跃迁。文旅产业的终极竞争,是系统效能与城市温度的竞争。消费券的拉动效应,需通过更完善的“温泉+”联票体系来放大;“郴心服务”的承诺,需细化为从高速出口到泉池边、从线上咨询到线下体验的全流程标准。让游客不仅能便捷地享受十大温泉,更能通过一条条精心设计的暖冬线路,流畅地感受郴州的山水、人文与烟火气;当每一位市民都成为这座城市温暖形象的自觉维护者,郴州的温暖便从泉水的物理属性,升华为一座城市的整体气质与吸引力。
“十泉十美”郴州珍稀温泉康养季活动的成功开幕,证明了郴州拥有将“冷资源”打造成“热经济”的决心与能力。但这仅仅是上半场,下半场的任务,是把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把一时热闹转化为持续效益。当每一眼泉都成为独特的文化体验场,当“郴心服务”成为可感知的城市标准,郴州温泉才能真正超越物理温度,抵达发展新高度。
(编辑:张倩佳 见习生 余丞林 二审:陶子瑶 三审:刘小飞)
编辑:
【来源:郴州新闻网_时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