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昔时,鸿雁展翅飞南方,勃满怀愧意而南行于交趾探父;
今日,秦人纵情大东北,吾一腔孤愤欲独旅两极以解郁。
书 愤
纵有龙啸凌云志,热血燃动郁郁趋。
庙堂之上多豺狐,弹冠相庆尔虞聚。
生年不百思前贤,借古鉴今自宽叙。
祈治我心忧烦淤,策马扬鞭疗伤旅。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嗟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路风雨奔天涯,肩挑日月失年华。
鸡脖鸡头闪踪影,苦辣酸咸心情佳。
心静了,慎独就是天堂;
情淡了,人生满目美景。
出了沈阳故宫,我和老郑便直奔紧邻的张氏帅府而来。
张学良塑像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是北洋军阀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建筑群,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边业银行、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
1988年,张氏帅府被定名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暨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并对外开放。1998年,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展出面积8000平方米,展线长达2000米。2002年,“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张氏帅府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已发展成为集东北近现代史、名人纪念性质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04年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截至2019年末,张氏帅府博物馆有藏品14595件/套,珍贵文物795件/套,举办展览9个,开展教育活动51次,年度参观人数157.6万人次 。
张学良旧居参观线路图
张氏帅府博物馆内基本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业绩展》、《张作霖生平大事与张氏家族展》、《张学思将军业绩展》,全面展示了张氏父子两代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张作霖办公室(此铜床是在天津的文物市场买到的)、张学良办公室、东北政务委员会办公室、老虎厅、小青楼、赵四小姐楼等一系列的复原陈列展览,再现了张氏家族当年生活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
1931年问世的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
西院红楼群,沈阳有一片红楼群,精美壮观,这曾是张学良不堪回首的伤心地。张学良主政后,鉴于张氏帅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决定将其父所修的西院卫队营部、两套四合院及网球场拆除,在此基础上修建红楼群,即后人所说的“少帅府”。红楼群由国内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并面向国际招标,最后选定正在给葫芦岛施工的荷兰建筑公司承建。
西院红楼群
红楼群是张氏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另有地下室,其中有厢楼2幢,正楼4幢。大楼以北欧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属于英国都铎式和哥特式的设计风格。红砖外墙,局部以混凝土饰面,红白相间。屋面陡峭的坡顶上点缀着突起的老虎窗,形态动人,格调统一。四幢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轴线由前向后排为一列,另两幢楼呈东西向分别列于第一幢楼的两厢,形成一个“U”字形的前院,建筑布局规整而活泼,设计手法成熟而高超。每一幢楼的平面、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风格大致相同。它们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红砖墙体、坚立比例的矩形方窗,壁柱、线脚、门窗框、檐部系采用白色石头,色彩明快。西院红楼群的建成,标志着张氏帅府园区这一庞大建筑群正式形成。
正门右侧上马石
张氏帅府的府院是仿王府式建筑,整个帅府是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营造“府”的氛围。三进四合院位于张氏帅府的中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栋57间,完全运用传统的抬梁式木结构,使用北方传统青砖、简瓦建筑材料营造而成;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它既是张作霖官邸,也是张氏家族的私宅。放眼望去,青砖珑瓦,飞檐兽吻,挑脊宝顶,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狮头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是中国传统的仿王府式建筑。“前政后寝”的建筑功能表现地非常鲜明。在张作霖主政期间,四合院的前两进院为办公官邸,三进院为眷属私宅,传承了古代前朝后寝的封建帝王宫殿建筑风格。这样的建筑进府流程、布局方式,也是张作霖头脑中权贵思想的物化表现,将自己的府邸比作皇宫宝殿,以期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达到张氏政权的至高无上。
正门右侧上马石
张作霖将帅府前庭院(序厅),由东西走向并排的东、中、西三座辕门和一座大型影壁构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进入帅府的导入区。四合院正门南侧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鸿禧”大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影壁正中,正门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民国时期,四合院朱漆大门彩绘着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画像,内侧门楣上方悬挂着"护国治家"的大字牌匾。一进院正房中间为堂屋,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
正门左侧抱鼓石狮与门神秦琼
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平面布局以垂花门划分住宅的内外,内部又分为前“政”后“寝”。随着院落的深入,私密性也渐次增强。充分体现了传统住宅内外有分、男女有别的布局方式,是完全的传统住宅营造方式的沿用,并且说明了当时沈阳传统营造技艺的成熟与精湛住宅中随处可见精美的具有纤细、圆润、繁复风格的雕刻,也反映出它与近代早期在沈阳城内盛行巴洛克式装饰的仿洋建筑的内在渊源。
一进院东厢房---内账房
三进院是内宅。二三进院间有侧门回廊相连,并有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大小青楼。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又有东北辽南民俗风格,门廊柱的油饰彩绘独具特色,窗下墙身的砚石浮雕堪称一绝,是研究民族建筑和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东院由大、小青楼和帅府花园等组成,张氏帅府花园建有假山、花坛、雨路、亭台水榭、荷池和隧道。张氏帅府东北角建有关帝庙。西院的七座红楼建筑群,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张学良规划并筑好地基,“九·一八”事变后建成的。此外,在张氏帅府院外的东部和南部,还有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和帅府办事处(俗称“帅府舞厅”)等建筑。
大青楼正面外观
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顶层有观光平台,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外部立体浮雕和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假山南面门上刻有张作霖手书的“天理人心”匾额, 北面为“慎行”。山上有亭洞和石阶,四周长满梧桐、皂角树,假山门洞正对大青楼正门处,为张作霖亲自指挥建造,具有防御作用。
大青楼简介
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 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小青楼前
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张氏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整座楼体呈凹字形,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小青楼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来装饰。分布在小青楼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兰花为主,风格各异。整组构图搭配和谐,布局严谨对称,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小青楼最为考究的是,它的每个门窗的上面均采用镇石砖雕装饰,这些镇石砖雕以花、鸟图案为主。
帅府花园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阳,在皇姑区附近被炸伤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下。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氏帅府被日本人占领后,小青楼的使用屡经变迁。1990年小青楼正式划归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经过重新修缮,于2001年对外开放。
关帝庙
关帝庙,大帅府一个隐秘的角落藏着三间屋子,原则上只有张作霖自己可以进。依据辽南民俗,张作霖在张氏帅府的东北角建了一座三间屋的小庙,叫家庙。这座家庙的正殿供奉的是关公,因为张作霖行伍出身,崇信关羽,他把关公的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并在四壁上彩绘了“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等故事。在关公塑像两边是扛刀的周仓和捧印的关平。在家庙东殿供奉张家的祖宗灵位,恢复祖宗灵位是以张学良为奠主,西殿中间供奉的是关羽的赤兔马,两侧存放的是张作霖两次结拜时的兰谱。
石质五福小照壁
张氏帅府见证了:
奉系军阀的兴衰:从张作霖崛起成为“东北王”,到其经营东北的各项政策。
东北易帜(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国的形式统一。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张学良离开帅府,此地被日军占领,成为东北沦陷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的诸多转折:如郭松龄反奉、杨常事件等,都与这里息息相关。
石质五福小照壁
2008年,根据收藏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一部拍摄于上世纪80年前张氏帅府家中的纪录片,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成功修葺复原了部分景观,包括帅府大门门神、垂花仪门和多处匾额等,使其再现了昔日光彩。
2009年4月,张氏帅府博物馆不仅恢复了帅府花园和张学良卧室,还将消失了数十年的八角凉亭、荷花池、园中花厅等帅府花园重现。
帅府木雕
张氏帅府的木雕有两个重要特色:一是与石雕密切配合;二是反映了张作霖的喜好。张氏帅府的木雕作品共有158件,不含大青楼木雕枋。其中,四合院正门上有39件,垂花门楼上有64件,二进院门楼上有25件,小青楼有30件。这些木雕多用于帅府建筑装饰,尤以正门门楣上合仪门上的木雕最有特点。
张氏帅府的砖雕艺术也堪称一绝。在中院和东院里,共有砖雕116种,主要集中在一进院、门房和小青楼。既有镂雕在砖上的,也有浮刻在砖上的,但无论在墙壁上,还是房山桩头上,对建筑的装饰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装饰花纹图案在帅府的砖雕中占的面积最大,内容也最丰富,有大丽花、盘肠花、葫芦、葡萄等图案,主要分布在大墙、照壁、花墙等墙壁上,布局对称、严谨。
赵四小姐楼概貌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小楼,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颜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楼内陈列展示了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爱情故事和以法式家具为主生活场景,是帅府中一段浪漫的注脚。整幢小楼装饰很好,这里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赵四小姐楼楼内法式桌椅
2003年10月,“赵四小姐楼”进行全面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内设会客厅、舞厅、餐厅、琴房、起居室、书房、办公室等多个房间的复原陈列,真实再现了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景,演绎着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
赵四小姐楼楼内法式家具
张作霖出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正是清王朝的晚期,天下就是皇帝一族的天下,王朝政治“家天下”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他的脑子里。军阀政治的表现形式就是集团政治,督军署也好,省长公署也好,都是政治的运行机构,而自己的家才是议事的核心场所。
赵四小姐楼楼内法式家具
民国三年(1914年)9月,张作霖于开始动工修建这座三进四合套院和西院北部的两组四合院。三进四合院是吸收奉天城清朝各王府建筑持点,遵循张作霖家乡辽南的生活习俗而建起的。民国四年(1915年)秋基本竣工后,又进行了室内外装修。民国五年(1916年)秋,张作霖全家搬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建成后,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
赵四小姐楼楼内法式家具
1920年代初建在四合院东侧的青砖洋楼建筑,称大青楼;以及于此前专为张作霖五夫人张寿懿建造的“小青楼”。这时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败而告终,张作霖退居东北,宣布自治,并自封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大青楼也就成为这个新政权的政治活动中心。
赵四小姐楼楼内法式家具
1929年后,在四合院西侧建红砖建筑群,这是接替了父职的张学良主建的欧风式建筑,因亦称“少帅府”。因这新三进四合院即是张作霖的办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此,人们习惯称其为大帅府。
沈阳边业银行
边业银行,又称沈阳金融博物馆。民国十四年(1925年),张作霖筹办的边业银行在天津正式成立后,便开始在奉天张氏帅府的正东修建新址。民国十九年(1930年),“手枪”型的边业银行大楼落成,整座大楼占地4967平方米,建筑面积7440平方米。其前楼主体建筑为四层,后楼依次为三层、二层,呈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正门6根由花岗岩雕刻成的巨型罗马式门柱,直排到三楼,三楼以上为一座西式门楼,由6根柱顶饰花垂穗门柱作为装饰。门前11级石阶形成的高大平台两侧装有饰灯。
沈阳边业银行
边业银行除办理存款放贷、贴现、汇兑等一般银行业务外,还拥有发行货币和代理国库之权,成为与东三省官银号并驾齐驱的东北最大银行之一,资本总额超过2000万元,而张家的股份占其95%以上,实际上边业银行就是张氏父子的私家银行。
帅府舞厅
帅府舞厅,位于帅府大院的东南侧,张作霖建于1925年的帅府院外第一座建筑帅府办事处,也称帅府舞厅,因张氏父子经常在这里举办舞会而得名。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全院占地3291.2平方米(含空间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为2996平方米,是一座罗马式砖混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青砖楼房。帅府办事处坐南朝北,建筑考究,楼内有装饰十分豪华的大厅,一、二层回廊后面都有客房包间。主楼东西两侧建有拐角式中式青砖瓦房,每侧均为13间。帅府办事处曾是张氏父子接待重要宾客的外交活动场所。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时期,许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帅府办事处在张氏父子内政外交上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季抻面
总结来说,张氏帅府不仅仅是一座精美的建筑群,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近代史书。 当你漫步其中,青砖灰瓦、罗马立柱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张氏父子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所经历的荣耀、挣扎与抉择。
游览顺序建议:西院(红楼群)→ 中院(三进四合院)→东院(帅府花园、大青楼、小青楼)→东院外(赵一荻故居 、沈阳金融博物馆)
走马观花式游览了一遍大帅府,遂缀文以记之:
游张氏帅府
沈阳二张东北王,前政后寝王府建。
大小青楼红楼群,坐北朝南目型院。
赵四小楼连舞厅,边业银行业务全。
日寇炸雷皇姑屯,荣华富贵化云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