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仲冬的晨雾像一匹素净的纱幔,轻笼着浙南的群山。天刚破晓,我便随景宁红星街道办公室主任小毛驱车前行,不到二十分钟,车轮碾过一段蜿蜒的山路,岗石畲寨的轮廓便在雾霭中若隐若现。那雾似有灵性,随着车的行进缓缓流动,时而浓如牛乳,遮蔽了前路;时而淡若云烟,让青瓦土墙的畲家民居漏出一角,引得人满心期待。
岗石村就卧在畲乡古镇北侧的山坳里,东望千峡湖的粼粼波光,北枕连绵的青山,距景宁城区仅六公里,二十分钟车程的距离,恰好隔绝了城市的喧嚣,又未远离人间烟火。这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畲寨,在合并之前名为降石村,囊括了石圩、犁头岗、金大四、和尚垟、喜鹊岗等多个纯畲族村落,村中畲族人口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蓝姓族人世代聚居于此,延续着畲乡独有的文脉与风情。2015年,下山脱贫的政策让金大四、和尚垟等村的村民集聚到犁头岗村,古寨在集聚中焕发新生;2019年6月,它更是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中一颗温润的明珠。
下车踏入村寨,最先感受到的是山的肌理。岗石村山高坡陡,地势落差分明,却丝毫不显逼仄。两条山泉如畲家姑娘腰间的彩带,从村寨两侧的山谷中潺潺流出,一路叮咚作响,在村头交汇成一汪清浅的溪流,而后蜿蜒向村外,最终汇入瓯江小溪的支流。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被冲刷得光滑圆润,偶尔有几尾小鱼摆着尾巴游过,搅碎了水面倒映的雾影。村中主路沿着山涧延伸,青石铺就的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雨天会映出两侧民居的轮廓;支路从主路分叉,像树枝一样延伸到各家各户,形成自然天成的枝状村巷网。走在村巷中,偶尔能看到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口的石阶上,手里捻着针线,或是抽着旱烟,眼神平和而安宁。
畲寨背后,是连绵不绝的山峦,漫山遍野的树木与毛竹交织成一片浓绿,苍翠欲滴。雾气渐散时,阳光穿透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像是大自然的絮语。畲家民居便巧妙地嵌入这山水之间,顺着山势层层向上,形成错落有致的阶梯状布局。往往前面人家楼上的后门,踏出便是后面人家的大院,邻里之间鸡犬相闻,往来便捷。远远望去,一幢幢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黑瓦覆顶,夯土墙泛着温润的土黄色,与周围的山川草木浑然一体,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透着“天人合一”的古朴意境,完美呈现出浙南山地村落自然质朴的特色。
走近细看,畲家民居多为封闭院落,石砌的基础坚实稳固,历经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夯土矮墙围绕着独立的庭院,院内通常矗立着一座正房,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三进深的格局,透着规整与大气。一层中厅没有设门,豁然开敞,与前院直接连通,形成一个开阔的活动空间,这里是畲家人日常议事、待客、晾晒农作物的核心区域。左右次间用作卧室、储藏室等,满足起居之用。中厅与后厅用木板相隔,左右各开一扇旁门,推开便能进入后厅——这里是畲家的厨房,烟火气最浓的地方。厨房背靠挡土墙的一侧,往往会开挖一个水池,既能储存山泉,又能兼作鱼池,闲暇时看鱼儿嬉戏,别有一番趣味。
拾级而上来到二楼,中厅的“神圣空间”最是引人注目。这里设有神龛,供奉着祖宗牌位,牌位前摆放着香炉,青烟袅袅。有些人家还会在正厅悬挂畲族“祖图”,那长长的画卷上,绘着畲族祖先迁徙、劳作、繁衍的故事,一笔一画都承载着族人的记忆。墙上的木雕装饰图案也颇具深意,多是凤凰、麒麟和鱼纹——凤凰是畲族的图腾,象征着吉祥与尊贵;麒麟代表着仁德与祥瑞;鱼纹则寓意着年年有余、子孙绵延。这些图案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在岁月的侵蚀下仍不失神韵,处处透着浓浓的畲族文化气息,诉说着这个民族独特的祖先崇拜与信仰。
“我们畲民最是勤劳朴实,你看这村里,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陪同的小毛打开了话匣子,语气中满是自豪。正如他所说,漫步在岗石村,无论是庭院还是村巷,都不见杂乱之物,就连墙角的杂草都修剪得整整齐齐。畲民们性情热忱,见了陌生的客人,总会主动停下脚步,笑着打招呼:“客人从哪里来呀?是来我们寨里做客的吗?”说着便热情地邀请进屋坐坐,转身从灶台上拿起陶壶,泡上一杯畲家手工自制的土茶。茶叶是自家山上采摘的野茶,用山泉冲泡后,汤色清亮,入口甘醇,带着山野的清香。小毛告诉我,畲家有个规矩,客人来了要喝三碗茶,“喝一碗是无情茶”,两碗茶下肚,便算是把客人当成了自家人。若是遇上节日或是招待贵客,畲民们还会唱起悠扬的山歌迎客,歌声高亢婉转,回荡在山谷间,让人瞬间卸下旅途的疲惫。
畲族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漫长的岁月里,畲民们没有文字,便用歌声记录生活、传递情感。他们以歌代言,在田间地头唱着情歌,互诉爱慕;以歌论事,在村寨集会时唱着叙事歌,扬善惩恶;以歌传知,在节庆之时唱着礼仪歌,传承祖训;就连在丧葬的悲哀时刻,也会以歌代哭,倾吐对逝者的思念。那些山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白而真挚,每一句都源于生活,源于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在岗石村,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活泼好动的孩童,随口都能哼上几句,那歌声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绕村转了一圈,不知不觉间,雾已散尽,阳光洒满了村寨。远处的山峦清晰可见,近处的溪流波光粼粼,民居上的黑瓦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这个坐落在县城附近的小村,没有名山大川的壮阔,却有着小桥流水的雅致;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却有着岁月静好的安宁。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是为了逃离城市的浮躁,寻一份心灵的静谧。他们可以品尝各种地道的畲家土菜——清炒野菜带着露水的清新,红烧土鸡肉质紧实鲜香,还有软糯的南瓜饼、酥脆的炸溪鱼,每一道菜都透着畲家的淳朴风味。配上畲民自家酿制的米酒,酒精度不高,入口绵柔,带着粮食的醇香,几杯下肚,暖意便从心底蔓延开来。
若是兴致盎然,还可以跟着畲民一起到田间采摘新鲜时令蔬菜,感受农耕的乐趣;或是在庭院里参与制作畲乡特色麻糍——将蒸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中,几人合力用木槌捶打,直到糯米变得黏糯弹牙,再裹上黄豆粉和白糖,一口下去,香甜软糯,满口生津。这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陌生的游客也能在捶打与分享中,感受到畲家的热情与烟火气。
不知不觉间,日头已升到中天,肚子也咕咕作响。在小毛的提议下,我们朝着村里的“五谷畲家乐”走去。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院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夹杂着猪的嚎叫。热情的畲民老板早已迎了出来,脸上堆着憨厚的笑容:“你们来得太巧了!今天我们寨里有人家杀猪,正好赶上畲家杀猪宴!”
走进院内,一派热闹景象映入眼帘:几个壮实的畲家汉子正围着一头肥猪忙碌着,有的用刀砌肉,有的冲洗内脏,动作麻利而娴熟;妇女们则在一旁帮忙烧水、清洗器具,脸上洋溢着喜悦;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时不时凑到跟前看热闹,引得大人们阵阵呵斥,却也舍不得离开。空气中弥漫着猪肉的鲜香与米酒的醇香,还有畲民们爽朗的笑声,让人瞬间融入这热烈而淳朴的氛围中。
不一会儿,一道道用新鲜猪肉做成的菜肴便端上了桌:白切肉肥而不腻,蘸上酱油和蒜末,满口肉香;红烧肉色泽红亮,甜咸适中,入口即化;炒猪肝鲜嫩爽滑,没有丝毫腥味;还有猪血汤、炒猪杂、梅干菜肉……满满一桌子菜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畲民们热情地给我们夹菜、倒酒,嘴里不停地说着:“多吃点!自家养的猪,味道不一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位畲家老人举着酒杯,唱起了敬酒歌。“一双酒盏花来红,奉上酒筵宣客人;宣酒本是古人礼, 宣你人客不要推;一双酒盏花来红 ,食佬甜酒好说话;宣你人客食双酒,酒筵圆满结成对。”歌声悠扬婉转,带着浓浓的畲乡韵味,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那真挚的情感却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跟着歌声的节奏拍手,有人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院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小毛告诉我,畲家杀猪宴不仅是为了庆祝丰收、储备过冬的肉食,更是邻里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场合。每逢杀猪宴,全村人都会聚在一起,分享美食,畅谈家常,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手相助,这种守望相助的邻里情,在岗石村延续了几百年。
酒酣耳热之际,我望着窗外的青山绿水,望着眼前热情淳朴的畲民,心中满是感动。岗石村就像一颗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明珠,它没有刻意迎合游客的商业化改造,而是保留着最本真的模样——古朴的民居、清澈的溪流、悠扬的山歌、淳朴的人情。在这里,你可以放下手机,远离喧嚣,在山水间感受自然的宁静;可以走进畲民家中,喝一杯土茶,听一段山歌,感受最真挚的热情;可以参与田间劳作,制作特色美食,体验最本真的生活。
仲冬的岗石村,没有春天的繁花似锦,没有夏天的绿树成荫,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却有着独属于冬日的静谧与温暖。那晨雾中的村寨、山间的溪流、庭院里的烟火、畲民脸上的笑容,都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淡雅而隽永。在这里,心灵仿佛被洗涤过一般,变得澄澈而安宁。
离开岗石村时,夕阳已西斜,余晖洒在村寨的屋顶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车窗外,山峦连绵,炊烟袅袅,山歌的余韵似乎还在耳边回荡。我知道,这座古老的畲寨,早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暖的人文情怀,是真正能让人探寻到心灵安宁的“诗与远方”。而那些流淌在山水间的畲韵,那些藏在烟火中的温情,将会在岁月中不断沉淀,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探寻。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