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机上多次看到,唐河县有关建造宝塔公园的视频。现宝塔周边的拆迁已完成,施工正在进行中,可望不久将有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公园展现给人们。
看到千年泗州塔,不由忆起我七十多年前的一次看塔经历。现细想起来怪有意思。今把他写出来,不知哪位老师儿时有此同感。
小时候常听人说;唐县城里塔,离天一丈八,常在心里琢磨,塔是个啥样子,咋会那么高?总想去看看。
那时刚解放,农村多是住的破草房,非常低矮。在家乡唯一能看到的高大建筑物就是太和的转楼,站在转楼上视野开阔,方圆四周的村庄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那才只有两层楼高。
离天一丈高的高塔该是什么样子?听到见过塔的人说得神乎其神的心里更是痒痒的,一直惦记在心里几年都放不下,总想遇个机会去看看。
机会终于来了。50年哥哥从老贺庄区里调到唐河县委工作,我当时已九岁了,正在上小学,就几次要趁星期天去看看哥哥,父母一直不同意,说50多里路,隔河渡水,又没出过远门,一个小孩子不放心,生怕弄丢了。
及至到了秋天,学校放秋忙假,我看机会真的来了,决心一定要去,父母拗不过我才答应,并叫前院的四哥作伴陪我一起去。
四哥叫明焕,大我三岁,自是求之不得想出来见见外面世界。
事前我详细向叔父打听了路线,从哪里过河?从哪条路走?从哪里进城等。
那天吃过早饭,提着母亲给哥哥做的一双布鞋就出发了。按照叔父提供的路线,半晌间就到源潭了,从码头边乘渡船过了河,上岸就是马湾村了,村子很大,到村中间就岔开成三条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又不好意思问人。后来我发现路上有条自行车轧过的印,那时自行车很少,这肯定是去县城的,我们就跟这车印走起来。
出了马湾村,是一条能拉车的土路,沿着河边,顺着自行车印向西南方走了八里路才有一个村叫老罗湾。
从村中间出来不见了大路,自行车走的是田间小路,这时已看见了县城的塔,好像一根大柱子,上边小下边大,直通云端。我俩都很兴奋,脚步也加快了很多。
大概中午时分赶到五里河渡口,到这里路也宽了,行人也多了,自行车印也乱了,反正就这五里路,顺着大道不久就到城边了。
县城北边是土城墙,大道从西北角的豁口进城,向东走了一段路有个十字口,看见北边就是县政府。拐弯向南走了半里路,见路西大门口两边挂有红字白㡳的长牌子,确定这就是县委了。
门两旁各站一个穿黄军装拿着枪的卫兵,我俩也不敢去问,只是老远在门前来回转。哨兵站着也不理我们,盼着哥哥能出来才好哩!
就这样一直僵持到两点多的样子,心里还惦记着看塔,我俩商量着看了塔再过来吧。怕回来找不着路,口袋里都装有粉笔,朝塔的方向走,走不远就在墙上画个记号,不久就摸到塔院了。紧靠塔的南边是大礼堂。
近距离看到塔,激动的啥都忘了。
那时塔是常天开放的,谁都可以上,我俩就走进塔门,进了楼道,踏着多深脚窝的砖梯一层一层往上爬。
每到一层隔着窗户向外看一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上一层向下看的感觉就不一样,一直上到顶层没砖梯了,里面的空间很小,凭窗向下一看,人好像蚂蚁一样,惊险吓人。向上一看,云彩还有那么高,不至于一丈八吧!俯望全城,尽收眼底,真有高出尘世间的感觉!

唐河塔古叫泗洲塔或泗水塔,始建于晚唐时期,一千多年了,是唐河八大景之一。
在塔院逗留一阵,大概快四五点了吧!这才忽然想起正事来。马上顺着粉笔路标向县委门口走,门口俩哨兵好像换了人,还照样端着枪站在门两边。胆小还不敢上前问,见不断有人出进大门,就是不见哥哥出来。急的在门前老远处乱转悠。
眼看天快黑了。四哥说找不着大哥咱回家吧!塔也看了了!知道这个大门以后再来。我也没有主张,只得跟着四哥往回走。一天没吃饭也顾不得饿了。
过了五里河,天已经黑了,幸好有月亮,趁着月光照老路加快脚步往回走。到老罗湾南边,小路是从一片高梁地中间穿过,月光下不时阵风吹过,高粱棵中哗哗作响,吓得我俩相互紧紧搂着脖子,眼睛不敢往两边看,小心翼翼往前走,好容易走出高梁地,穿过老罗湾村,村东北角路口有一间草屋,一个老汉在这里卖茶,卖甘蔗香烟之类。
这时恐怕快有十点钟了,屋里还亮着微弱的煤油灯。
四哥俺俩商量,再往前走是八里河边路,没庄没人,说啥也不敢再往前走了,就央求老人家想在他这住一夜,那怕是锅灶前也行。
老人很为难,可能是屋子小,或是大小是个生意不方便留人。
最后老人说往村里走,中间有个学校,现在天又不冷,在教室住一夜就行。
我俩商量着天黑了不敢去生地方,仍是迁就。
正在这时,忽然从源潭方向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听到我几个人在这说话就下了车子,问老人有茶没有?老人忙去招呼生意。
这人有二十多岁,穿一身蓝制服,喝了碗茶问老人,你们庄前几天那个案子人抓着没有?我们在一边只顾发愁没在意老人怎样应答的。
那人又问这俩小孩是咋会事?老人说他俩要住我这,我这屋子太小没法住,正叫他们去学校住哩!
那人转过问我们,深更半夜你俩干啥哩?我说俺是上县里找俺哥哩,没找着想回家哩!又问您家是哪里?你哥是干啥哩?叫什么?我都一一回答。
那人听罢竟笑了起来。我们很奇怪,那人笑着说,你哥贾明武我们在一起工作,都在县委上班,这样吧,您俩跟我一起回县里找您哥,正好给我做个伴。于是俺三个一起返回去。原来村西头就有一条南北大路。趁着皎洁的月光,我三人边走边说及到县城已十二点了,他把我俩领到哥哥住处交代一声就走了。
哥哥开开门对这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惊呆了,好久才缓过神来。听说我们一天没吃饭,马上领我们到厨房,叫起炊事员,安排了馍饭两个菜,狼吞虎咽饱吃了一顿,才安排睡下。
原来送俺的人叫赵兴合,是县委的通信员,那晚是去源潭区送文件回来的。后来我再来就和他熟了,老领着我出去玩。
我俩在这里住了三天,把这个本来不大的唐县城看了个遍。
作者简介
贾明智,社旗县太和镇范楼村罗店人,1941年出生,1961年参加工作,曾教过书,当过太和广播站长,2003年从太和乡政府退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