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潋滟,西山如黛。红色车道上,骑行者身影翩然而过,动静之间,绘就一幅城、水、山相依的鲜活画卷。今年10月,太原环西山—汾河“骑行+”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标志着太原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中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上榜项目中唯一明确以“骑行+”为定位的项目,太原环西山—汾河“骑行+”项目依托“一轴”引领——汾河沿线城市休闲滨河自行车道,“一环”贯通——东西山旅游公路,以及“多场地”支撑——多个山地自行车、越野自行车等专业运动场地,构建起“滨河串联、环山成网”的格局,其路线涵盖百余处文旅资源,正逐步成为太原一张亮眼的旅游新名片。
该项目的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串联山水、融汇古今的资源禀赋,更在于“骑行+”模式独特的发展张力。“骑行+”,加出的不仅是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更是城市空间重构、消费业态拓展、生活品质提升的时代趋势。
“骑行+”加出消费增长新动能。作为兼具社群属性与传播效应的运动方式,骑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骑行人口较上年增长近30%,自行车行业营业收入约3075亿元。在太原,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24年带动文旅消费超8000万元,本地骑行装备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从赛事运营到装备消费,从文旅融合到服务配套,“骑行+”的消费链条逐渐延伸、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
“骑行+”加出城市空间新体验。骑行的魅力,不只在速度与风景,也在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深圳在道路、铁路、河流等断点处架设天桥、下穿通道,提升骑行路网的连续性;成都打造空中骑行环廊,配备推车坡道与专用电梯,拓展出立体化的骑行维度。这些探索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太原优化环西山—汾河骑行空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面对不断升温的“骑行热”,如何进一步释放“骑行+”潜力?关键在于存量品质的优化与增量空间的拓展。
存量方面,要提升骑行的舒适度与便利性。可依托“出发营地”等枢纽节点,完善骑行驿站、应急救援、抬升助力装置等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咨询、装备租赁、安全教育等服务。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电子骑行地图,构建便捷、智慧的骑行支持网络。
增量方面,要推动“骑行+”向更多场景渗透、与更多资源融合。就太原而言,围绕晋祠、天龙山等文化地标打造主题线路,使传统景区从“途经点”转化为“文化驻足点”。可探索“骑行+景区联票”“骑行+低空旅游”等创新模式,深化“骑行+文旅”“骑行+康养”业态融合,提升沿线区域的综合运营能力。鼓励建设骑行友好型商业街区,拓展“骑行+消费”新场景。
车轮滚滚向前,承载的不仅是全民健身的热情,更是城市向新、生活向上的时代风景。“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以此次入选国家级建设地区为契机,太原有条件、有潜力将“骑行+”打造成为彰显城市气质、富有时代特征的亮丽名片,走出一条以体育为牵引、以融合为路径、以品质生活为落脚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胡颖楠)
来源:山西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