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呆了,重庆愣了,乐山怎么就成了全民慢生活的代表?
很多人一提川南,先想到的是成都烟火,重庆江湖。
可真要说慢生活三个字,大家嘴一歪,最后总归会提一句乐山。
好像一碗豆腐脑下肚,世界都慢了半拍。
去之前还不信。
总觉得全国哪个城市不内卷不赶工,才配叫慢生活。
到了乐山才知道,人家是真的把慢刻进了骨子里。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这话,老早就给乐山定了调子。
有滋有味,来这儿晃一圈。
明清的时候,乐山就是水陆交通要冲。
盐商在这儿集散,文人在这儿题咏,高僧在这儿修行。
黄庭坚曾游历古称嘉州的乐山,在峨眉山、凌云寺等地留下题咏,本地文人与高僧也多有笔墨传世,为这座城添了几分文气。
现在的慢,只是把以前那份从容,换了种过法。
一说乐山,很多人先想的都是峨眉山。
结果真去了,发现自己像走进一幅云雾缭绕的水墨长卷。
峨眉山名字自带仙气,主流说法是因“两山相对如蛾眉”而得名(《水经注》早有记载),也因山中多峨眉楠木,古语“峨眉”为楠木别称,两种说法都藏着山水灵秀。
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金顶的云海佛光堪称一绝,需遇上晴朗少云的好天气才能得见,也正因这份难得,让无数人慕名而来。
山虽有起伏,却藏着步步皆景的妙处。
最出名的就是金顶华藏寺,寺院坐落在海拔约3058米的山巅,核心建筑金殿(普贤殿)的鎏金屋顶在阳光下闪着光,与远处连绵青山相映成趣。
晴天看佛光,云雾里一圈七彩光晕,仿佛触手可及。
下小雨的时候更有意境,山间飘着晨雾,石阶湿滑,走着走着,就忘了山下的喧嚣。
峨眉山适合慢慢爬一段。
别跟旅行团赶景点打卡。
走的时候,若走偏冷门的徒步路段,偶尔能遇见背着物资的挑山工稳步前行,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成了山间一道踏实的风景。
偶尔能见到身着僧袍的师父慢悠悠地走过,手里转着佛珠,神情淡然,为山间添了几分禅意。
慢生活,就是不忙着把每一处风景都看透。
峨眉山脚下有座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最初名为“会宗堂”,清康熙年间重建后更名为“报国寺”,历经多次修缮,红墙黛瓦藏在绿树丛中。
寺里的钟声浑厚悠长,香火不算鼎盛却格外清净。
站在庭院里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比只在山顶看风景,多了几分禅意。
再往市区走,是座乐山大佛。
乐山人不爱张扬,却藏着这样一尊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坐像。
大佛建于唐代,从开元元年到贞元十九年历时九十年完工,最初由海通和尚为镇住岷江水患发起开凿,后经节度使接续主持才得以完成。
佛像临江而坐,高71米,脚面能站几十个人。
沿着九曲栈道往下走,手摸着凉润的石壁,一步一挪,才能看清大佛的全貌。
江水在脚下缓缓流淌,船行江中,抬头就是大佛慈祥的面容。
慢生活有个底气,就是底蕴足。
乐山的慢,还有一半写在清晨。
很多地方的早上,是地铁、打卡机、早餐边走边啃。
乐山的早上,是香气、吆喝声、坐下来慢慢聊。
乐山早餐,算是真正的城市“早会”。
当地人早上九点多才慢悠悠往小吃店钻。
游客起早去排队,反而会发现一大半都是本地脸。
点碗豆腐脑、配个牛肉咔饼、再来份叶儿粑,沏一壶盖碗茶。
一坐,两个小时轻轻松松打发掉。
边上大爷聊茶馆,阿姨聊孙辈,老板聊食材。
服务员端着碗来回走,嘴里一溜:“豆腐脑加牛肉还是肥肠?牛肉咔饼加不加辣啊?”
豆腐脑一端上来,大家都拿着勺子。
小心翼翼舀一勺,先尝咸鲜的卤汁,再混着嫩滑的豆花。
烫到舌尖,也舍不得吐。
一碗豆腐脑里,全是功夫。
先磨豆点卤,再熬制卤汁,配料要切得均匀,火候要掌握得刚好。
一口下去,是乐山人对早晨的热爱。
连早餐都是慢的城市,这地儿想快都难。
再说乐山城里那条张公桥好吃街。
很多城市都有美食街,走起来一模一样。
牌坊、灯笼、小吃、网红打卡点。
张公桥也有这些。
可多的是一点“你别急,慢慢吃”的劲儿。
街不算宽,路面干净整洁,部分入口处的青石板被踩得发亮,透着经年累月的烟火气。
旁边是两层小楼,有的是老字号,有的是新铺子。
早点过去,店家刚开门,门口有人在摆桌椅。
摆着摆着,停下来和隔壁老板聊两句昨天的生意。
一边摆一边笑。
历史上,这条街就是乐山的美食聚集地。
以前的茶馆、酒肆、小吃摊都集中在这附近。
很多老店的招牌,都是祖辈传下来的。
现在老铺里,有人卖钵钵鸡,有人卖甜皮鸭。
有家老豆腐脑店,门头不起眼。
进去一看,大铁锅冒着热气,调料瓶一排排摆得整齐。
墙上挂着老照片,黑白的。
据说是民国时候留下来的配方。
店里嬢嬢一边打豆腐脑,一边说:“这卤汁熬了三个小时,再尝尝这酥肉,刚炸出来的,香得很。”
你说这哪里是吃早餐,明明是在品时光。
很多人来乐山,还要去个嘉定坊。
作为仿明清风貌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藏着老乐山的韵味。
街区沿岷江而建,青瓦白墙,小桥流水。
不算繁华,却有股踏实的认真劲儿。
走在巷子里,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板上,很安静。
木窗雕花、青砖黛瓦的建筑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牌匾、楹联里的字一看就有韵味。
像那种不爱张扬的匠人。
抬头看屋檐,低头看石板,一步一脚,节奏很慢。
旁边那条岷江,现在还有游船往来。
古时候,是重要的水运通道。
盐船、商船,都要从这经过。
码头边上热闹得很。
现在人站在河边发呆,不知道会不会听到一点旧时的号子声、叫卖声。
这城市从来不是一开始就慢的,是忙了几百年,忙到后来活明白了。
知道日子不能一直绷着,得学会慢点。
很多人问,乐山慢在哪里。
先慢在步子上。
别的地方信号一满格,脚就跟着赶。
这里走着走着就忘了要赶路。
走路的人多,但大家不撞你。
要真在乐山大佛挤到人贴人,那多半是假期来晚了。
想避人,两个字,自驾。
乐山核心景点虽不算集中,但市区及周边可串线游玩:乐山大佛、嘉定坊、张公桥相邻,峨眉山景区大门(报国寺)到苏稽古镇自驾约25-30公里,打车或自驾都方便;若想去黑竹沟,需单独预留1-2天时间,它距离市区约100公里,属于深山秘境类景点。
自驾,才是真正能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方式。
成都自驾过来,市区出发走京昆高速,大概1.5-2小时就能到;重庆过来稍远,市区出发经成渝环线高速转京昆高速,约2.5-3小时可达。
整条高速开着不算无聊。
两边是丘陵、竹林,一会儿是小镇,一会儿是农田。
一脚油门,城市噪音留后面去了。
市区停车不算难,比起那些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乐山还算厚道。
乐山大佛附近有几个停车场,节假日早去,基本都能停上。
晚了就多绕一圈,运气不好停远点,干脆当散步。
住这事,乐山也挺接地气。
不完全是一口价吓人的景区房。
预算高点的,可以选峨眉山脚下的温泉酒店。
清早推开窗,就是青山和晨雾。
价格起伏挺大,工作日比周末便宜不少,有时候能差出一大桌小吃钱。
腰不够硬的,可以往张公桥、嘉定坊附近订民宿、小酒店。
走几步就是吃的,晚上出来散散步,看看岷江夜景。
也有那种老院子改的客栈,木门窗带着年代感,有的人嫌设施旧,有的人觉得有味道。
总归提前看清评论,别被“临江小院”“禅意民宿”这些词忽悠了,照片角度一换,院子可能比自家客厅还小。
吃的又是另一个慢字。
乐山人讲究“早吃鲜,晚尝香”,把日子浸在烟火里,慢得有滋有味。
早上是豆腐脑咔饼。
晚上就是逛小吃街、泡温泉,把烦恼都抛开。
吃正餐,可以试试跷脚牛肉。
听着普通,其实挺讲规矩。
起源于清末民初的乐山苏稽古镇,最初是当地村民将牛下水洗净煮入牛骨汤的家常吃食,因食客常跷着脚站在路边进食而得名,后来慢慢发展成乐山招牌菜。
老店做跷脚牛肉,牛骨汤要熬足八小时,汤色清亮,牛肉切得薄嫩。
锅里煮着牛肉、毛肚、黄喉,蘸上干辣椒面和花椒面,一口下去,鲜得掉眉毛。
外地馆子要是写着“正宗跷脚牛肉”,结果汤浑味重,那肯定不地道。
乐山还有一道有名的菜,叫“甜皮鸭”。
听着是甜口,其实咸甜适中。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乐山五通桥的卤鸭店首创,在传统卤鸭工艺上升级改良而成。
鸭子先卤得入味,再刷上一层糖浆,晾干后表皮酥脆,肉质细嫩。
真正的乐山甜皮鸭,皮要薄脆不粘牙,肉要多汁不柴。
咬一口,甜香和卤香在嘴里交融,吃完还想舔手指。
说到这,有人可能说,全国到处都能吃到这些菜,凭啥乐山就成了慢生活代表。
也不怪大家疑惑。
很多城市东西都差不多,吃的、喝的、景点、照相机位。
但乐山有一种“算了,不急”的底色。
房子不高,天很蓝,路边的老榕树长得枝繁叶茂,有的树干要几个人才能抱住,树荫遮天蔽日,透着老城市的从容。
一条小路,两边是理发店、小面馆、杂货铺。
门口放两条竹椅,中午总有人坐那儿打个盹。
午后江边有人钓鱼,用着老式鱼竿,一坐就是半天。
老人手里摇着蒲扇,脚边是盖碗茶。
有人问时间,他们往天上一看,随口说一句:“差不多要落山了。”
不看手机,只看太阳。
你说这不慢才怪。
在乐山,连加班的样子都“减速”。
晚上九点之后,街上的办公楼灯光并不多。
十点以后,除了小吃摊,基本都打烊收摊了。
旅游城市另一个稳当点,是乐山人待客挺有分寸。
既不坑蒙拐骗,也不会一口一个家人喊得你不自在。
问路,很多人会给你指得明明白白,有时候直接说:“正好我也往那边去,带你走。”
去吃饭,有些店看你是外地人,点多了,会拦着:“够了,两个人吃不完浪费。”
你要买特产,多半会提醒:“这玩意儿保质期不长,少买点,吃完再买。”
当然,节假日就别想太美好。
人一多,谁都得跟着挤一挤。
所以真想在乐山体验慢生活,记住一句老话,错峰是王道。
工作日来。
平时来。
早一点来。
别非要五一、十一往上扎。
酒店好订,小吃不怎么排队,峨眉山一条路能走很久都不会被人催。
走累了,就在树荫底下坐会儿。
掏出手机看两眼,又觉得浪费,干脆抬头看山、看水。
等到再从乐山走,后车镜里的青山一点点缩小,车上导航还在报路,脑子里半天出不来的是这一句——
成都呆了,重庆愣了。
乐山这里,是真舍不得快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