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百色,暖意融融,热潮涌动。11月23日,2025广西文化旅游嘉年华在这里举行。这不仅是一场文旅精品的集中巡礼,更是以沉浸式体验展示文化旅游新成果、新业态、新技术、新场景。在这里,传统山水被赋予“智慧”灵魂,地道风味与前沿科技交织,让每一位踏入其中的参与者,都能清晰触摸到广西文化旅游跳动的创新脉搏与蓬勃朝气。
一城一景里“环游”壮美广西
在广西文旅精品形象展区,壮锦纹样的装饰品随风摇曳,各地市特色美食香飘四溢,游客们穿梭其间,在沉浸式体验中开启“环游广西”的奇妙旅程。“刚在崇左展台摸了白头叶猴布偶,转身又被钦州的海豚造型吸引,就像坐着‘文旅快车’逛遍广西!”来自贵州的游客李女士感叹道。
在广西文化和旅游精品形象展上,来自外国的主播走进百色展厅,点赞百色的麽乜文创产品(梁力升摄)
“妈妈,这只白头叶猴布偶太可爱了!”一个小女孩在崇左展区前驻足,将毛茸茸的布偶紧紧抱在怀里。不远处,北海展区的贝雕发簪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几位年轻姑娘正在试戴,她们赞叹这些发簪既传统又时尚。贺州展区,国家级非遗瑶族服饰衍生的香包散发着淡雅香气,“贺州瑶绣作品被选中装饰联合国商务笔记本封面,您看这针脚,都是传承人手工绣的。”工作人员拿起展品向游客展示,绣着瑶族长鼓舞图案的银饰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一城一景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处处可见:壮锦纹样被巧妙地运用在手机壳上,麽乜能变成发簪,就连古老的铜鼓纹路也化身成了时尚背包的装饰图案。
北海展厅以海洋为主题,展出了珍珠、海洋生物玩偶等产品(梁力升摄)
在非遗体验区,桂林展位前围着不少小朋友。国家级非遗王府秘拓传承人王继胜正在指导游客体验拓印技艺。“手腕要稳,力度要匀。”他手把手教着一位小男孩,宣纸上渐渐显现出精美的图案。淡淡的墨香在空气中弥漫,与不远处六堡茶的醇厚茶香交织在一起。梧州展区内,茶艺师正在展示传统的茶道。
梧州展厅非遗舞狮等文创产品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梁力升摄)
柳州展区的工作人员指导游客体验文旅AR眼镜,一名游客体验后直呼神奇,工作人员表示,这款文旅AR眼镜是在柳州生产的,春节前将会在柳州当地博物馆投入使用,未来也将运用到区内各大博物馆中。桂林展台的AI互动区同样人气爆棚,小朋友们围着智能机器人,看着它用机械臂精准“采摘”模型苹果;大人们则拿起手机扫AR,屏幕里立刻跳出文物背后的千年故事,“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了!”一位游客感慨道。
柳州展充满侗族风情(梁力升摄)
这场精品展以生动的场景、鲜活的互动,让“相约千姿百色 畅游壮美广西”的主题变得可触可感。“不仅看到了广西的美,更感受到了广西文旅的活力。”带着孩子逛展的市民黄先生说。
人工智能让“诗和远方”更精彩
“开始!”指令声落,一架造型充满未来感的近地载人飞行器缓缓升空。飞行员身着黑色防护服,头戴头盔与护目镜,手握一字型控制杆。随着设备启动,四组旋翼加速旋转,飞行器平稳升空并稳稳悬停,尽显科技魅力。“它具备垂直起降能力,能完美适应山地景区的复杂地形,让游客以‘飞行视角’欣赏喀斯特地貌的奇峰异石。”讲解员介绍道。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震撼瞬间。来自南宁的旅游爱好者陈先生难掩激动:“以前只能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场景,如今就在眼前!”
这是“人工智能+文旅”装备展户外表演观赏区的精彩一幕,而此次展览带来的科技体验远不止于此。走进展馆,一阵熟悉的广西民歌旋律引人驻足。令人惊叹的是,演奏者竟是一支机器人乐队——有的坐在架子鼓前,有的手持乐器,一首电音版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流畅奏响。“这支乐队搭载了AI作曲系统,能自动编排舞步,并通过摄像头捕捉观众情绪,智能切换演奏风格。”参展商介绍,该系统适用于文旅演艺、节庆活动等多种场景。游客们纷纷感叹:“机器人演绎的民歌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科技感,实在精妙!”
在人工智能+文旅装备展内,AI机器人乐队正在表演(梁力升摄)
一旁的体验区也围满了观众。几位游客正在试穿登山助力外骨骼设备——只需在腰间固定支架、腿部绑上特殊装置,即可完成穿戴。“轻轻抬腿,就能感受到助力,简直是登山神器!”刚体验完的农先生兴奋地说。技术人员一边协助调试一边讲解:“它如同为人体安装了‘第二套动力系统’,能在上山时提供有效助力,特别适合中老年游客和长途徒步者。”同样具备助力功能的双下肢髋关节设备,目前已在靖西通灵大峡谷、南宁青秀山等景区投入试用。
参展商向参观者展示“登山外骨骼助力设备”(梁力升摄)
展馆另一角,智能咖啡机飘散着浓郁香气,AI拍照机前游客排起长队,VR设备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场景。这些创新应用正在重新定义旅游体验,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提升文旅体验的温暖桥梁。
在这场科技与文旅交融的盛会中,每一个展品都在展现着新的愿景:不久的将来,智能飞行观光、AI伴游、科技助行将成为广西之旅的日常体验,让每个人都能在科技的助力下,更轻松地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美食AI智能“玩”出新花样
2025 年广西餐饮文化活动周以“寻味壮乡 AI上味来”为主题,集中展示全区14个地市的特色菜品、老字号、特色米粉等饮食文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赋能餐饮研发与消费体验,用“AI+消费”解锁沉浸式逛展新体验。
广西容县展出豆豉类调味品(梁力升摄)
定汤底、挑配料、调口味……在“AI食代”展区,AI智能米粉机前排起了体验的长队,游客们在智能机上点击“配菜”后,不出两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便制作完成,甚至辣度、酸度都能精准定制。“真没想到,机器也能做出这么地道的味道,和店里吃的几乎没差别。”市民周女士端着刚做好的螺蛳粉,随手拍照分享到了朋友圈。除了米粉,奶茶、咖啡等饮品也能通过智能设备一键定制,在这里,科技与美食的融合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可品尝的现实。
广西餐饮文化活动周上,玉林市展出的风味腊肉深受群众喜爱(梁力升摄)
另一边,“AI报纸拍照机”同样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从百色起义纪念碑到靖西鹅泉,游客只需站到复古风格的背景板前,相机便能通过人脸识别自动抓拍精彩瞬间,让刚拍下的照片即时生成一份登上“头版头条”的个性化纪念报纸。
在职校烹饪技艺展示区,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等多所职校的学生现场演示了桂派糕点制作技艺,既有传统百色特色糕点,也有融合创新的西式甜点。活动现场还展示了糕点制作、果蔬雕刻、热菜烹调等多项专业技能。
来自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参展商现场制作恭城油茶(梁力升摄)
为吸引市民关注、展现科技魅力,桂派糕点展示区还特别陈列了3D打印制成的生日蛋糕、饺子等美食展品。通过上传图片生成3D模具,即可定制出造型独特的食品,令人眼前一亮。“3D打印技术可用于制作烘焙甜品的模具,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使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建模具。有了模具,烘焙甜品就能实现批量化定制生产。”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学生介绍道。
广西容县展出豆豉类调味品(梁力升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