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网讯(记者 徐云洁)11月17—21日,由中央驻桂及自治区主要媒体记者、文旅领域专家、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师生等组成的采访团,深入全区9市展开调研,生动讲好我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及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其中,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及贺州黄姚古镇等地的文旅融合实践,成为采访团关注的焦点——这些地方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资源,让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端稳“旅游饭碗”,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前几年托棉花天坑发展旅游的福,我和爱人回来带着全家人一起开民宿。今年我们收入有20万左右,比去年翻一倍!”罗城棉花天坑景区民宿老板吴才生擦着汗笑着说。他的民宿虽只有五六间房,但旺季每天满房,“悬崖书店火了以后,游客都抢着订房,连我家的农家菜都成了‘爆款’。”
罗城棉花天坑景区将地质奇观打造成文化地标,持续提升景区知名度,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党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以来,罗城棉花天坑景区的悬崖书店成为网红打卡点,5月至9月游客量与2024年同比增长300%。景区不仅打造悬崖书店、非遗广场等文化体验项目,还推出仫佬族风情演艺《妹耍去》,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景区每年给周边7个村分红60多万元,带动6849人增收。景区所在地深洞屯从偏远山村变成“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旅游胜地。
同样因文旅融合焕发新生的,还有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玮走海菜花观赏基地。今年国庆假期,澄江河畔人头攒动,村民韦美球的小吃摊前围满游客,“一天卖红薯玉米能赚一两百块!”她回忆起节假日的火热场景,脸上洋溢着笑容。
依托世界级天窗潜水资源、独特的海菜花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都安成为大受欢迎的“小而美”旅游目的地。 记者 徐云洁 摄
“连自家闲置的客厅、空房都被用来接待游客,村民额外增收不少。”都安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周宇洋介绍,国庆期间,澄江河附近村民卖八宝粥等小吃一周最多能赚1万多元,桨板租借一天收入超1000元。近年来,景区还将闲置教学点改造成“天窗花河小院”民宿,保留夯土墙面等乡村肌理,融入瑶族织锦纹样,构建“民宿+生态”产业链,联动大兴镇国隆村玮走屯生态旅游资源,同步整合周边农户开展农产品定制化产销,让周边农户持续受益。
在贺州市昭平县,千年黄姚古镇也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2016年,我的民宿在黄姚古镇开业,现在基础设施、旅游配套完善,生意越来越好!”黄姚古镇龙鳞台民宿负责人黄炎忠聊起创业近10年的变化,高兴极了。他回忆,开业初期停水、停电、断网是常事,如今水电路网齐全,河道污水处理改善,“节假日我的民宿天天满房,游客都说这里‘小桥流水’像仙境。”
至今有2000多位本地居民在黄姚古镇上居住,旅游业发展让当地群众吃上家门口的“旅游饭”。 记者 徐云洁 摄
黄姚古镇保留300多间明清时期的岭南风格建筑,推出“文化解码”主题游,让游客解读楹联牌匾的人文精神;非遗传承人徐向前的杨晋记豆豉工坊,通过体验式销售让游客带走“古镇味道”。今年1月至10月,黄姚古镇接待游客超13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6%,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这三大景区通过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生态与文化资源,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未来,广西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更多乡村走上旅游兴村、文化富民的振兴之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