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重庆除了山就是山,没想到去了趟秀山,算是让我大开眼界了,虽然秀山以山为名,却有80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这在重庆极为罕见,网友亲切的称其为“小成都”。
作为重庆最靠南的一个县,秀山与湖南和贵州省接壤,被誉为“湘黔锁钥、武陵明珠”,在24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坝就占了三分之一,还有山分之一是丘陵,山地也占了三分之一。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算是重庆最温润秀气的地方吧?
当轻轨穿楼的魔幻成为重庆的标签时,秀山人却守着的"秀山坝子"过着山水相依的慢生活。这里,还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第一站!
对于秀山的初印象,还是高中课本中的《边城》,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让人心生羡慕,而恰好班上有位女同学,她的名字中第三个字就是翠,当语文课上到《边城》这一节,她就多了个名字:“翠翠。”
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提到《边城》,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她。秀山,就是这样一座边城。西接湖南,南接贵州,处渝、湘、黔三省市交会之处。
听着翠翠的爱情故事,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了洪安古镇,实际上这是我第二次来秀山,上次是匆匆而过,这次是专为她而来。
当清晨的阳光刺破洪安的薄雾,老远就闻到了“一锅煮三省”的腌菜豆腐角角鱼的香味,这是秀山人特有的叫法,而在重庆主城这边,一般都叫黄辣丁,是不是既陌生又熟悉呢?
洪安古镇的历史不算久,却因为沈从文的《边城》名声大噪,作为边城的原型地,这里的不少建筑是清代的,土家苗寨风格独树一帜,至今保留着拉拉渡船、"赶边边场"的习俗,"渝东南第一门"牌坊显得十分大气,重庆腌菜、贵州豆腐、湖南鱼,这里都能品尝到。
买一把古风伞,行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思绪跟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画卷徐徐展开。清水江上的拉拉渡仍用铁索连接渝湘黔三省,船夫手腕轻抖,便载着游客滑向《边城》里的世界。当站在三省界碑前的时候,手机的定位在重庆、湖南、贵州间跳跃,算是真切感受了下"一脚踏三省"。
若说洪安是文学里的诗意,大溪酉水则是活着的土家史诗。金弹子古树林在峡谷间撑起绿色穹顶,吊脚楼群沿河岸铺展成流动的音符。
每逢节庆,摆手舞的鼓点惊起白鹭,西兰卡普的彩纹在阳光下流淌,连空气里都飘着油茶汤的醇香。
除了人文底蕴外,山水之城又是秀山的另一面,美如川河盖,算是武陵山赠予秀山的惊喜。这片平均海拔超1200米的高山草甸,春有杜鹃染红山脊,夏可枕着星空入眠,秋看云海在峰林间翻涌,冬赏雾凇缀满松枝。
当地人笑称:"我们这儿的雪,比若尔盖多三分秀气,少七分寒意。"十年前,更是入选《重庆100个最佳观景拍摄点》。每年的十二月到1月,这里基本上都要下雪,雾凇景观更是家常便饭。
当然,到了秀山,少不了去西街逛逛,秀山的建制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乾隆年间设县的秀山县,县城就在西街这一带,八卦井可以作证,天后宫亦可佐证。
不过,由于这个位置偏西且交通不便,设县没多久,于是就把县治搬到了烟麻坪,这才有了三面环水的格局。西街集市,就是以前的梅江河码头,当年“三大帮”“十大号”那叫一个热闹。
要说全秀山最热闹的地方,还是花灯广场,这里才是秀山的中心,初听之下甚至奇怪,再听之后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了。秀山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专属于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张小小的方桌就是舞台,他们头顶鲜花手拿蒲扇跳团团……
这项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表演艺术,集土家族摆手舞、苗族歌舞和汉族的曲艺于一体。据老一辈的秀山人讲,以前有家家挂花灯、户户祭花灯的祭祀传统,但现在基本上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唱跳表演了。
最后,当你在洪安码头尝过一锅三省的酸辣鱼,在川河盖骑马追过云海,在西街听过花灯戏的婉转,便会懂得:所谓"小成都",不仅是地貌的相似,更是山水相依处那份从容生活的共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