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艺术表达,是宁夏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数字西夏陵”开发已成为紧迫课题。11月21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联合西夏陵管理处,邀请律师、版权运营企业、文物管理人员等围绕西夏陵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交流。
“随着申遗成功,西夏陵受到媒体、文博机构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在合作过程中,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与开发逐渐成为焦点。”西夏陵管理处主任黄立峰指出,目前西夏陵管理处已对380件馆藏重要文物进行了3D扫描,并且定期对文物本体如陵塔、陪葬墓等进行扫描,加上不断积累的文创、影像作品等,积累了数量可观的数字资源。
游客在数字展柜前欣赏文物的全景影像。资料图片
面对西夏陵文化遗产庞大的数字资源宝库,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对其进行系统性、高标准的数字化采集与版权确权,构建权属清晰的“西夏陵数字资产库”,不仅是将其转化为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文化数据要素的前提,更是宁夏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具体行动和时代担当。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让历史“活起来”的钥匙,但在法律层面,这把钥匙该如何使用,仍需要审慎考量。北京天驰君泰(银川)律师事务所刘亚平律师介绍,该所设有版权纠纷调解委员会,每年承办约七八十件案件,多涉及字体、图片及音乐作品,这些案件为西夏陵数字版权保护提供了实践参考。他结合具体的侵权案例进一步指出:“随着西夏陵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多人会关注到它的独特元素,如西夏文字、迦陵频伽、瓷器纹饰、音乐等,将面临更多元的使用场景,版权保护需求日益凸显。”
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确权、授权、利用等多个环节。“文物进行数字化后产生的成果,例如3D模型、数字图像等包含了创作者独创性的劳动,创作者(可能是博物馆或受托方)基于其独创性表达享有著作权。授权模糊则易造成数字化开发中的侵权风险。”对于西夏陵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版权开发与保护,刘亚平提出系统化建议:要开展馆藏资源版权清查,建立版权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明晰权属规范授权;规范对外授权合同,明确约定数字化成果的著作权归属、使用范围及收益分配;强化技术保护与信息透明,运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文创产品进行版权溯源和存证。此外,立法与监管部门要完善顶层设计,完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明确文物所有权与数字化成果版权的边界,并细化独创性认定标准。
西夏陵VR体验亮相青岛版博会。资料图片
版权资源运营是连接历史与未来、文化与市场的关键桥梁。目前,西夏陵管理处就部分文物的数字资源已与宁夏黄河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该公司将借助黄河国际版权平台为其颁发“数字身份证”,结合区块链登记溯源、全网侵权监测等技术手段,筑牢数字资产传播与使用的安全防线。参考敦煌研究院的成熟经验,对文物数字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设计不同等级的授权模式。同时对接国内头部版权交易平台、影视动漫公司、游戏文创公司等,推动“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创意”等跨界融合,充分释放西夏陵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一片广阔蓝海,提前构建西夏陵文化遗产的数字版权保护与开发体系,将有效避免版权纠纷,保障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将持续推动相关工作,提供配套政策支持,让文化遗产借助版权力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负责人杨旭年表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