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除了名声在外的飞云楼之外,还有一座楼阁不输飞云楼,那便是秋风楼,它因汉武帝的千古绝唱《秋风辞》而名扬天下。不过秋风楼并不在万荣市区,而是在距离县城近50公里的后土祠中。我们从万泉文庙一路自驾过去,一直到黄河边上,才终于得见。
·
所谓“后土”即大地之母,是农耕文明最原始的崇拜。传说自轩辕黄帝开始,便在此“扫地为坛”祭拜后土,被认为是“华夏之根”的所在。不过,有史可考的开端是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在此建汾阴庙。之后汉武帝曾多次次驾临,扩建祠庙,确立了后土祠作为国家祭祀中心的崇高地位,并留下了著名的《秋风辞》。宋真宗时期,后土祠的建筑规模达到顶峰,规制堪比皇宫。后因黄河水患,祠庙屡毁屡建,直到清同治9年(1870)迁至如今庙前村北地势较高处。
·
如今所见的万荣后土祠坐北朝南,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皇家建筑形式布局,由神道、山门、品字台、东西五虎配殿、祭坛、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张仪道等组成。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仍留存有早期建筑,比如元代的山门和明代遗构的秋风楼。
登上高崖,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门,呈“虎头”状,抬梁式,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明显带有山西传统大院建筑风格。一进山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并排而立的三座戏台,呈“品”字形布局,极为罕见。可以想象当年祭祀时,三台同时开演,锣鼓喧天,那是何等的盛况。
穿过戏台,是宏伟的献殿,4排6列的24根柱将献殿分为了五间,硬山顶式屋顶。穿过献殿便是整个建筑群中轴线的中心位置的正殿。正殿为五间,进深三间,屋顶为硬山顶式,两边延出八字影壁,在祭祀时,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声波的传送,影壁与献殿形成扬声装置,即使在古代,主持祭祀仪式之人不需要大声说话,声音也可以传送到很远的地方。正殿内正中央供奉着后土圣母,两侧供奉着赐药娘娘和送子娘娘,分别掌握着最关心的健康与家族延续。
穿过正殿,则是整个后土祠建筑的精华与高潮——秋风楼,因楼上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高三层,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秋风楼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结构玲巧,形制劲秀。秋风楼整体风格雄浑大气,又不失精巧。可惜的是如今已经不能登楼,已经很难体会汉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苍茫诗句的意境了。
秋风楼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如今被解读为张仪古道,既是古代帝王祭祀的重要通道,也是晋陕商贸往来的枢纽,虽然只有短短的500米,走起来还是很有感觉,你能明显的触摸到时间的质感,感受到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同时也为能亲临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土地而感到无比自豪。
名字 | 万荣后土祠
门票 | 20元
⛳地址 |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庙前村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