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英民
第一次去重庆武隆,看到“天生三桥”四个字,我先是想到了天生万物,又感觉与三生石有关。游览之后方知,是大自然造就了三座巨型桥梁。其巍峨耸立,宛如天外来客,震撼人心;其鬼斧神工,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其宏伟气势,仿佛在诉说着地球古老的故事。
进入景区门口,很快就到了电梯房,开始以为是去山顶,上了电梯才知道是下谷底。到达谷底,回头一望,电梯顺着山壁倾斜而下,犹如向前倾倒的样子,有些吓人。
拍照留念,沿着古时驿道,开启了天生三桥之行。远远望去,山是一座桥,走近一看桥是一座山。首先看到的是“天龙桥”,顶天立地犹如飞龙在天。桥下坑底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映入眼帘,此院被称为“天福官驿”,始建于唐武德二年,是古代传递官方信息的重要驿站,后毁于兵燹。目前看到的这个院落,是为了拍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于二零零五年在原址仿汉唐风格重建,保留了青瓦灰墙、木质结构等传统建筑特色,并还原了马厮、会客厅等功能布局。屋顶被天龙桥所笼罩。
越过天龙桥就是神奇的第一个天坑。导游教我们用手机拍天坑,拍出的效果非常神奇,周围是黑压压的山,只有露出了的天空是白色的。
“青龙桥”的景观最为独特。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其桥孔轮廓形似一把大刀,刀身与刀柄结构清晰可见,我们高兴地拍下了手握大刀的照片。从不同角度观察,又可呈现“鱼跃龙门”景象,非常的奇特。
青龙桥与黑龙桥之间形成了第二个天坑,称“神鹰天坑”。青龙桥和四周的石崖构成了“口”字型天坑,天坑高空悬崖边一山岩酷似一展翅欲飞的老鹰俯视坑底。
生活中我不赞成任何形式的“一手遮天”,然而在天坑,在导游的鼓动下,我们一行每人拍了一张一手遮天的照片。
游览的最后一座桥是“黑龙桥”。桥孔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令人胆战心惊。其景色以其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独具特色。导游介绍,桥上面还住着十二户人家,那些抬滑杆的轿夫大都来自于此。
走出黑龙桥,天空依然下着蒙蒙细雨,但我们的心情十分的清爽,深感震撼和激动。这些天生桥与周围的悬崖峭壁、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的山水画卷,令人叹为观止、留连忘返。人在栈道行,水在脚边流,水因乱石、地势或急或缓飞溅四方。只有身处谷地,才能真正领悟“天坑之旅”的意义,眼前绝壁嶙峋,耳畔水声轰鸣,俯仰之间,敬畏之情由心而生,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刻骨铭心,深感不虚此行。
本以为天生三桥之旅到此结束,没想到又遇到了一个自然奇观。一只美丽可爱公鸳鸯在路杆上与过往的游客嘻戏,没有一点惧怕人类的意思,游客用手抚摸,鸳鸯则以为是喂食,用嘴去啄,吓得游客起紧把手抽回,引的游客哈哈大笑。步行带来的疲倦一扫而光。
马上就要出景区了,导游提醒我们回头看,原来是我们这次旅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夫妻石”。远眺山崖上异形的山峰,其形状犹如背靠背依偎在一起的两个人,侧面轮廓非常明显,左边妻子的鼻梁高挺,右侧丈夫的喉结突出,彼此依靠慰藉形如夫妻,故名曰:“夫妻石”。
返程的车轱辘碾着暮色往前赶,脑海里依然翻滚着“天生三桥”的绚丽景色。那挂在枝桠上的叶子还闪着光;岩缝里沁出的水珠砸在青石板上,碎成几星凉;还有那些立了千百年的岩石,身上爬满青苔的纹路。这些哪里是寻常景物,分明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在广袤的星空下,人类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这山的壮丽也好,林间的宁静也罢,从不是为了让我们惊叹,倒是在教会我们谦卑与敬畏。这么一想,倒觉得往后的日子应该认认真真地活好,把每一天的晨光接住,把晚风留住,认真地吃饭,认真地走路,把日子过成自己手里的暖。
作者简介:韩英民,山东高唐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收藏壶,在文字里“壶言壶语”。出版散文集《留住乡愁》。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