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广州小谷围岛寻访传说中的南汉帝陵,可惜当时康陵正处于修复阶段,没有对外开放,心里满是遗憾。好在旁边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已对外开放,馆内的文物和文字介绍,让我初解了这座五代十国的帝陵,但同时也埋下了一堆疑问:这真的是南汉开国皇帝的陵墓吗?凭什么确定墓主人身份?千年前的陵园究竟有多气派?历经千年风雨,它又变成了什么模样?里面的奇珍异宝还在吗?带着这些疑惑,今年我再次出发,终于得偿所愿,走进了这座沉睡千年的帝王陵寝。
要了解小谷围的康陵,就要先说说它的主人南汉开国皇帝刘岩:历史要追溯到唐朝末年,刘岩的父亲刘谦曾任封州(今广东封开)刺史,手握上万兵权,为家族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他的哥哥刘隐继承父业,一步步统一了岭南地区,被朝廷封为南海王,可惜38岁就因病去世,安葬在小谷围岛的德陵。正是有了父兄两代人的苦心经营,刘岩才能凭借现成的基业,在公元917年于广州称帝,将广州改名为兴王府,建立了历史上的南汉国。这位开国皇帝在位25年,公元942年逝世后,就被安葬在了他生前选定的风水宝地——康陵。而德陵与康陵相距不过800米,共同组成了"南汉二陵",成为见证那段割据历史的重要遗存。
康陵的位置很好找,就在广州大学城内的小谷围岛,紧挨着南汉二陵博物馆。凭着上次的记忆,我从博物馆南门出发,沿着大路往前走了2分钟,在路口右转,经过一个垃圾回收站后再走一小段路,就看到了康陵的入口。刚到入口,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就映入眼帘,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康陵是我国考古发掘揭露的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建筑基址。整个陵园原本由地下的陵墓(玄宫)、地上的陵台,以及四周的围垣(神墙)、角阙、陵门,还有陵门南面的廊式建筑组成,规模相当宏大。更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它和德陵一起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入选广东省首批重要大遗址,这些荣誉足以说明它的历史价值。
沿着入口往里走,脚下是平整的步道,我一边走一边琢磨,当年刘岩为什么会选中这里作为长眠之地?环顾四周,陵园背靠大香山东南坡,面朝珠江,站在高处眺望,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果然是块风水宝地。要知道在古代,小谷围岛孤悬珠江中心,不通陆路,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本就是帝王选择陵寝的理想之地。如今虽然置身大学城,但周边没有高楼遮挡,视野依然开阔,绿化也做得极好,不难想象千年前这里的清幽静谧。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流逝,陵墓没有了最初的样子,在墓的外围就能看到当年的围垣、角阙和陵门都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隐约的痕迹,让人只能在脑海中勾勒它们曾经的模样。往前走了没多久,一座绿色屋顶的现代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康陵内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建筑不仅是供游客参观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起到保护皇陵的作用,避免它再次受到自然侵蚀。
穿过安检,千年帝陵的真容终于展现在我眼前。整个展厅围绕着康陵的陵墓和陵台布局,两侧设有台阶,游客可以顺着台阶往上走,从不同角度欣赏这座皇陵。最吸引眼球的,是正中央那座黄土颜色的巨大圆形方座陵台,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硕大的"蒙古包",外层是层层叠叠的包砖,中间是圆形的夯土芯。这种圜丘形的陵台设计,打破了汉唐以来封土以方形为尊贵的传统,在陵寝制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我沿着台阶慢慢往上走,目光一直盯着陵台下方——那里就是玄宫,刘岩真正的长眠之地。我本想看看能否进入玄宫内部,工作人员解释说,为了保护文物,玄宫目前暂不对外开放,但展厅一侧播放的视频,能真实还原玄宫内外的场景。借着视频和博物馆里的复原模型,我总算看清了玄宫的全貌:它是长方形的多重券顶砖室结构,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过道、中室和后室组成,布局规整,结构严谨。
而确认这座陵墓主人身份的关键,是玄宫前室当门而立的一块石碑——"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碑"。这块碑如今是南汉二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碑的侧边刻着精美的缠枝蔓草纹,上面用阴刻楷书从右至左竖排38行,共1062字,明确记载着"高祖天皇大帝"及"迁神(即灵柩)于康陵"的字样,直接证实了墓主人就是南汉开国皇帝刘岩。有意思的是,这块碑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明末文人黎遂球在《莲须阁集》中就曾记录过自己怀古時偶然进入康陵,看到并抄录哀册文的经历,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细细观察陵台,我发现它的四周有不少剥落的痕迹和大小不一的洞口。工作人员说,这些洞口大多是盗洞,康陵在此次考古发掘前,已经历过多次盗扰。史料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康陵曾被雷电击出一个洞穴,里面的珍宝遭到哄抢;而最早的盗洞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最大的盗洞能同时容纳四五人进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述,康陵内原本满是奇珍异宝,有金人、宝镜、砚台等,甚至"地皆金蚕珠贝所筑",可见当年陪葬品的丰厚。不过如今考古发掘时,除了那块珍贵的哀册文碑,只发现了一些陶瓷、玻璃器、石俑残件、玉石片、银环和开元通宝等遗物,显然大部分珍宝都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
整个康陵不算太大,认真参观下来大概需要1小时。展厅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站在康陵遗址的北边遥望,可以想象出千年前陵寝森然,神道笔直,殿堂宏伟,垣墙高大,阊楼矗立的陵园原貌。历史的尘埃湮灭了它的所属,漫长的岁月模糊了它的姓名,残破的砖瓦掩盖了它的原貌。经由考古人员的一铲一锹、一笔一画,康陵遗址逐渐重现于世。"确实,从2003年配合大学城建设开展抢救性发掘,到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考古工作者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才让这座千年帝陵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最初发掘时,大家还误以为这是唐宋时期的砖室墓,后来又推测是南汉的"郊坛"建筑基址,经过不断探索考证,才最终确认它就是南汉康陵,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一直以来,从宋代开始的史料对南汉国的评价大多偏向负面,但当我站在康陵遗址前,看着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陵台,感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心中却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南汉国虽然只是割据一方的政权,但它在岭南地区的经营,也为当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康陵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建筑基址,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南汉王陵的独特布局和建筑文化,更成为见证那段分裂时期广州历史的重要窗口。
参观完康陵,强烈建议大家再去旁边的南汉二陵博物馆看看。那里不仅有康陵出土的文物,还有关于南汉国历史的详细介绍,能让你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站在博物馆里的哀册文碑复制品前,看着那些历经千年依然清晰的文字,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远去时代的风云变幻。
最后,给计划前往康陵参观的朋友整理一份实用攻略:
详细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南汉二陵博物馆西侧康陵路(从博物馆南门出发直行2分钟,路口右转,经垃圾回收站后前行即达)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信息:免费参观,但需提前预约
交通建议:可乘坐地铁4号线到大学城北站或大学城南站,再转乘公交或骑行前往;自驾可导航"南汉二陵博物馆",附近有停车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