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旅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当“诗与远方”从口号落向体验,行业亟需一场关于品质、文化与口碑的深刻对话。“徐霞客青云志中国文旅卓越大奖”的应运而生,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这不仅是一场评选,更是一次行业价值的重塑,而其核心引擎,正是近日官宣的、汇聚28位跨领域顶尖专家的评审团。
为何是“青云志”?——一场恰逢其时的行业价值重构
在文旅融合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产品同质化、营销内卷化、体验浅表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消费者渴望真正有文化厚度、体验温度与服务精度的旅行,而市场却缺乏一套权威、公正、跨界的评价体系来引导需求、激励优质供给。
“徐霞客青云志”大奖,以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探索精神为旗帜,其雄心正在于填补行业全品类口碑评选的空白。其核心逻辑是“双轮驱动”:既依靠专家评审的专业深度,确保奖项的专业性与前瞻性;也倚重大众口碑与“神秘客”体验的市场温度,确保获奖者能经得起市场的真实检验。
这旨在终结“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为真正用心做产品、传文化、优服务的文旅主体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为消费者绘制一幅可信赖的“品质文旅地图”。
评审团“梦之队”——跨界权威如何为卓越背书?
奖项的公信力,根植于评审的权威性。本次公布的28人评审团,其构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与承诺。
1. 多元视角,确保评价维度的“立体化”
评审团避开了单一的专家视角,创造性汇聚了文化学术、艺术表演、影视传播、文旅规划、传媒公关、国学体育等六大领域的顶尖智慧。
· 学界泰斗(如于丹、张颐武):他们为评选注入思想的深度,负责审视文旅项目的文化根脉与人文价值,确保获奖者不是徒有其表的“文化空壳”。
· 艺术名家(如谭晶、侯勇):他们以敏锐的感知力,负责评判文旅体验的情感共鸣与艺术审美,从一场演出的感染力到一处空间的美学设计,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 规划专家(如方忠权、吴志才):他们以专业的行业积淀,负责校准项目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及产业带动效应,确保标杆的引领意义与长远生命力。
· 传媒大咖(如俱孟军、李建兴):他们以对公众舆论的深刻理解,为评选的公信力与传播力护航,确保奖项结果能有效触达并影响大众。
· 跨界精英(如奥运冠军王丽萍、法学家支振峰):他们的加入,引入了体育的健康活力、法治的公平思维等全新维度,让评选视野更为开阔与平衡。
2. 共同使命:捍卫品质,发掘未来
尽管背景各异,但所有评委怀揣着共同的使命:以专业为尺,丈量品质的高度;以热爱为度,感知体验的温度;以初心为向,发掘未来的标杆。 他们评审的,不仅是硬件设施,更是山水间流淌的文化密码、服务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扎根于本土的创新实践。从乡野非遗的活化到城市街巷的新生,从五星酒店的服务到小众民宿的温情,都将在他们严谨而充满情怀的审视下,接受全方位的检阅。
从评委会视角:为何愿意为此站台?
作为评审团,之所以愿意倾注时间与声誉为此奖项背书,是基于以下几点核心信念:
第一,坚信“口碑”是文旅的最终试金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实的用户体验和专业的第三方认可是最宝贵的资产。将通过严格的评审流程,让“徐霞客青云志”的奖章,成为消费者可以无条件信任的品质符号。
第二,致力于推动行业的“价值回归”。 文旅的核心是文化与体验。将不遗余力地发掘并表彰那些尊重文化、创新体验、践行社会责任的文旅项目,引导行业从价格战、流量战回归到价值创造的健康轨道。
第三,期待搭建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平台。 获奖者不仅是获得一项荣誉,更是接入一个汇聚了顶尖专家、跨界资源和国际展示机会的赋能平台。希望通过此举,促成更多的思想碰撞与合作可能,共同推动中国文旅产业的升级浪潮。
随着评审团的正式就位,以及“文旅神秘客”全球招募计划的同步启动,“徐霞客青云志”大奖的巨轮已正式启航。这艘由权威与口碑共同驱动的航船,必将穿越市场的迷雾,抵达品质的彼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